首页湖区概况湖区产品湖区文化湖区旅游湖区一瞥荷花展厅咨询建议
首页>>湖区来风>>
·徐州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8年4月17日]


微山湖在线搜索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化工业路子”。徐州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是省内唯一的煤炭生产基地,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是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形成了一个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即重点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原材料产业,主导产品是原煤、电解铝、铁矿石、普通原材料、普通建筑材料、化工原料等初级产品和基础原材料。

  这种产业定位决定了徐州在全省经济布局中特有的经济形态,即以矿产资源采掘、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的畸重型单一结构。要全面落实科
学发展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及延伸加工,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业态转型等,对于徐州这一资源型城市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题中之义,更是徐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资源型城市的内涵及国家的初步界定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这里所指的自然资源绝大部分为矿产资源,也包括森林资源。资源型城市的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根据资源开发的程度,资源型城市可以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目前,我国40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处于成长期的占20%,处于成熟期的占68%,处于衰退期的占12%,全国约有50多座资源型城市处于衰退状态。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的资源型城市都有一个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的问题,特别是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的城市,企业经济困难,下岗职工人数较多,居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国家组织有关专家对资源型城市的界定进行了具体的认定工作,主要是根据发生学原则、动态原则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等,选取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0%以上、采掘业产值规模达2亿元以上、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5%以上和采掘业从业人员规模达2万人以上等四项指标,初步界定资源型城市的范围,最终确定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共计118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而徐州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资源型城市没有在其范围内,根据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认定标准,2007年全市采掘业产值达235.25亿元;采掘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1%;采掘业从业人员达10.05万人;采掘业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达8.3%,这四项指标都高于国家对资源型城市认定标准。这种状况在我国东北和中西部地区都是少见的,应当得到国家和省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二、徐州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现状
  徐州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已有126年的煤炭开采历史,是全国基础能源供应基地之一,为江苏省乃至华东地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建国初期,徐州矿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高涨的劳动热情加快发展生产,支持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工业体系。从70年代初期开始,为支援江苏工业迅速发展崛起,徐州矿工认真贯彻国家“有水快流”、“老矿挖革改”的煤炭生产方针,长期超强度开采,建国50多年来,徐州累计开采原煤7.43亿吨,为全省、华东地区累计供应煤炭5.23亿吨,累计上交利税和差价近200亿元。尤其是徐矿集团累计开采原煤5.21亿吨,其中为苏南和华东地区累计供应煤炭4.14亿吨;累计上交税收70.2 亿元,利税合计为76.51亿元,同时划出1.5亿吨煤炭资源,支持全省4个市县在徐州开矿,有力支撑了江苏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004年以来,徐州所产煤炭有很大一部分供给省内骨干电厂,价格由省政府统一协调,始终比市场价低100元/吨(现达200元/吨),徐州作出了较大利益牺牲,在煤炭供应紧张时,徐州根据省政府要求优先足额兑现省内电厂供煤计划,为江苏能源安全发挥了重要的应急保障作用。

  近几年来,徐州针对煤炭资源已进入枯竭期的现状,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按照“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的思路,努力走好由煤炭生产到电力工业、由电力工业到原材料工业、由原材料工业到现代制造业的工业化三步曲。到2007年底,先后关闭6座大型煤矿和160多对矿井,多数采矿企业初步实现产业接续;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8万亩,新增耕地4万亩。同时还主动承担和较好解决在徐7家中央企业、12家部省属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顺利接收了中央和部省属企业主辅分离中移交地方的事业单位和社会服务职能,其中涉及学校63所,教职工5589人,妥善解决了徐州煤机厂、铁矿集团等4家部省属企业的整体下放和接收管理工作;为部属4座大型煤矿在关闭转产中剥离资产债务11.6亿元,其中核销欠税8600万元。由于徐州在推进产业调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中,着手比较早,徐州的传统产业得到了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有所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新的突破。2007年,徐州实现生产总值达1679.56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00亿元和2000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第43位。

  三、徐州煤炭资源型城市当前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徐州和国内其他同类型城市一样,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由于资源枯竭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可持续发展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资源枯竭使传统产业面临生存危机。目前徐州煤炭资源已进入枯竭期,部分矿井采掘深度已超过-1000米,矿井服务平均年限仅仅还有20年,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步短缺,使徐州工业一定程度上也将失去支撑和依托,在缺乏较大增量的投入和较为高端的项目带动情况下,徐州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新的挑战,制约和影响着地方财力的增长。近几年来,全市煤炭关闭已减少年财政收入7亿元以上,今后一个时期还将每年减少近10亿元左右。

  (二)体制性制约矛盾突出,缺乏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目前,徐州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有些企业的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地方管理两条线,互不隶属,企地各自为政,发展无序,社会事业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致使企业与地方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区域内经济资源整合,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三)技术落后导致资源型企业失去竞争力。徐州的资源型企业,多数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的突出问题,工人劳动强度大,企业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主导产业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严峻挑战。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在新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方面非常困难,现有生产条件和装备难以形成规模化。

  (四)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任务艰巨。徐州作为老工业基地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企业在岗、下岗和退休职工数量相对全省都是较为庞大,加上辖区内的中央和部省属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地方,社会保障任务十分艰巨,在职工养老、医疗、工伤三大保险上就有5.75亿元缺口,大中型企业在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方面都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 前一页 (1)() () () 后一页 >>
相关链接
 ·20位市长20句话共同创造淮海经济区美好明天 [2004年11月12日]
 ·济宁徐州争做区域中心城市枣庄奋起直追   [2005年3月30日]
 ·淮海经济区百名代表联名提案        [2006年3月13日]
 ·《决策》杂志:淮海经济区系列述评之尴尬淮海 [2006年3月13日]
 ·淮海经济区发展持续提速          [2007年3月30日]
 ·一位徐州人的对徐州发展的见解       [2007年3月31日]
2001年中国.微山湖在线制作 Tel:0537-8184895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