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区概况—湖区产品—湖区文化—湖区旅游—湖区一瞥—荷花展厅—咨询建议 | ||||
首页>>湖区来风 | ||||
■ 湖 区 来 风
|
微山县站内搜索 | |||
·淮海经济区百名代表联名提案[2006-03-13] ---强烈呼吁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 内 容 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一份特殊的提案引起了媒体们的广泛关注。这份提案的全称是《关于“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的议案》。 代表们在提案中联合呼吁:国家应采取必要措施加快淮海经济区的低谷隆起。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崛起是事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整体推进和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要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鉴于淮海经济区各市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基础相近,建议国家把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综合改革及区域经济整体开发试点区,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予以优先扶持,确保重点推进;建立跨省际区域经济联络协调机制,进一步指导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淮海经济区的各类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域的共同繁荣。 《议案》中还提到“八个整合”:整合工业经济的基础性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整合农业经济资源,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整合市场资源,构建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整合交通资源,为加速经济发展创造先决条件;整合金融资源,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整合生态资源,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经济发展;整合行政资源,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和谐淮海。 淮海经济区由苏、鲁、豫、皖四省接壤的20个地级市组成,于1986年3月在江苏省徐州市成立,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临沂市、菏泽市;河南省的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安徽省的蚌埠市、淮北市、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区域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亿。 淮海经济区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淮海地区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淮海经济区已走过了二十年联合发展的历程,区域经济联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04年底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就已突破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2005年底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688.33亿元,整个“十五”期间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在18%左右。 淮海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连南融北、承东启西的战略“棋眼”地位,在我国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发展,是我国东部经济黄金海岸连贯完整形成的重要环节;是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传递要津;同时也是苏、鲁、豫、皖四省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关键所在。 淮海经济区二十年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终因基础较弱、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目前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区域,淮海经济区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7.4%,人均生产总值只占东部发达地区的30%,而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20.2%,环渤海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2%。夹在中间位置的淮海经济区本应受到两个发达经济板块的经济辐射,然而实际上却成了两个发达经济板块的“断裂带”和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低谷”。 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加快淮海经济区的快速崛起具有战略导向上的必要性和经济发展上的迫切性,已是时不我待、势在必行。实现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发展,主要依靠凝聚区域内20个成员市发展的综合实力,从而形成区域整体的竞争优势,通过整合优化区域资源、开拓创新合作机制、强化联合协作成果,来谋求区域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迫切需要国家在宏观经济布局和区域发展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扶持。 对于淮海经济区谋求从低谷隆起的努力,通常都被冠以“新淮海战役”的名称。58年前,淮海战役改写了中国历史,但与军事战争不同的是,经济“新淮海战役”的“敌人”是贫穷与落后。提交议案是20个成员市“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对淮海来说,这是第二次“上书中央”。第一次是10年前的1996年,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四次亲临淮海,两次在京主持专题会议,提出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并以书面形式向时任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提交了五点建议,第一条就是“设立区域经济协作综合试点区”,这与现在提交给全国人大的议案完全一致。 淮海经济区存在的价值不言而喻。1986年1月20日,在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倡导下,“关于淮海经济区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北京如期召开。会议决定成立“淮海经济区”,并设立一个组织联络的常设机构,当年的3月15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15个地市的市长(专员)聚首徐州(现已发展至20个地市),自此,一个跨省横向联合的经济区宣告成立。 其实,淮海经济区的破蛹而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淮海经济区的横向联合至少有三个一致性:自然资源的一致性,四省接壤地区都有煤炭资源,地理上都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人文积淀的一致性,风俗习惯、文化认同感都是相近的;产业结构的一致性,都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资源加工型产业,有合作的平台。 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的研究,中国的经济版图是一个“π”型的格局,上面的“一横”是沿海地区,右边的“一勾”是沿长江流域,而左边的“一撇”则恰恰在以淮海经济区为东端的陇海—兰新沿线,其中两个结合点分别是上海和连云港。欧亚大陆桥号称“中国的金腰带”,淮海经济区正好是沿海和沿桥的结合部,具备经济隆起的良好区位。 此次,淮海经济区百余名代表的联合提案,代表了淮海经济区1.2亿人民实现快速发展和经济腾飞的共同心声。如果此项提案能够进入国家区域政策的视野,引起国家决策层的关注,从而通过国家政策的倾斜,加快淮海经济区的发展,那么不仅能够实现东部沿海经济区一体化的构想,而且能够推进东部沿海的深层开放,并加快中国东中西的区域经济联动的步伐。同时也会进一步提升淮海经济区对国家的回报率,并为国家的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附: ·关于《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的议案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要求贯彻落实好“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是“五个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认识的深化。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的精神,淮海经济区二十个成员市联合向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提出《将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区域综合试点区、促进淮海经济区快速崛起》的议案,提请大会审议。 淮海经济区由苏鲁豫皖四省接壤的20个地级市组成,于1986年3月在江苏省徐州市成立,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宿迁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济宁市、泰安市、莱芜市、日照市、临沂市、菏泽市;河南省的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安徽省的蚌埠市、淮北市、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区域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3亿。 [案由] 淮海经济区是历史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域,曾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淮海地区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淮海经济区已走过了二十年联合发展的历程,区域经济联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底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就已突破万亿元,实现10080.6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2005年,区域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88.33亿元,整个“十五”期间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在18%。淮海经济区是全国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发展比较好的,也是国家发改委重点联系和指导的区域合作组织。 淮海经济区区位优势突出,是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连南融北、承东启西的战略“棋眼”地位和作用,在我国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特殊作用。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发展,是我国东部经济黄金海岸连贯完整形成的重要环节,是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传递要津,同时也是苏鲁豫皖四省加快现代化步伐的关键所在。 淮海经济区二十年的发展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因基础较差、实力较弱、生产力水平相对滞后,目前仍然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区域,城市之间经济差距较大,总量规模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总量的不平衡。淮海经济区生产总值只占全国的7.4%,人均生产总值只占东部发达地区的30%,而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20.2%,环渤海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2%。夹在中间位置的淮海经济区本应受到两个发达经济板块的经济辐射,然而实际上却成了两个发达经济板块的“断裂带”,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低谷”。 淮海经济区旨在通过自身联合与协作,加快区域经济崛起,从而为推动全国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加快淮海经济区的快速崛起具有战略导向上的必要性和经济发展上的迫切性,已是时不我待、势在必行。实现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发展,主要依靠凝聚区域内20个成员市发展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区域整体的竞争优势,通过整合优化区域资源、开拓创新合作机制、强化联合协作成果,来谋求区域全面、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迫切需要国家在宏观经济布局和区域发展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扶持。 [建议] 通过淮海人民自力更生、鼎立合作,加上国家给予大力支持,促使淮海经济区迅速崛起。为此淮海经济区第十八届市长会议形成了共识,联合呼吁: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崛起是事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整体推进和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要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鉴于淮海经济区各市地域相连、文化相通、经济基础相近,建议国家把淮海经济区作为全国综合改革及区域经济整体开发试点区,列入国家发展规划,予以优先扶持,确保重点推进;建立跨省际区域经济联络协调机制,进一步指导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对淮海经济区的各类资源进行集中整合,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与“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域的共同繁荣。 1、建议将淮海经济区确定为全国综合改革及区域经济整体开发试点区,编制经济发展规划,加强统筹协调,赋予更加灵活的政策及发展配套措施。将淮海经济区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区,编制发展规划,有利于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快进的有效途径和成功经验。要在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及西部大开发的大环境下,对淮海经济区的加快发展由一般性倡导转入具体指导实施阶段,探索省际接壤经济协作区整体开发的可行模式。 2、建议建立跨省际区域经济联络协调机制。通过建立跨省际区域联络协调机制,出台有针对性的机制措施,既可具体指导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可加强地区发展政策之间的密合度,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议国家重点支持郑汴洛工业走廓为重点的“两淮一蚌”、东陇海产业带、中原城市群、鲁南城市带为重点的沿淮城市群、的建设。 3、整合工业经济的基础性资源,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工业经济是创造财源、安排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由之路。淮海经济区有良好的发展工业的基础性资源,如地域广阔、能源充足、农产品丰富、劳动力密集等。要统筹安排、使用好这些资源,在土地、能源等方面予以倾斜,为招商引资创造竞争优势,以有效策应国外及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使淮海经济区的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4、整合农业资源,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淮海经济区的农业资源十分丰富,根据中央强调的2006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良好的开局,建议国家参照革命老区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予以扶持,支持区域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农村工作新机制,切实加大对淮海经济区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把全区建成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劳务经济,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倡导移风易俗,强力推进综合治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整合市场资源,构建大市场、大流通新格局。市场体系建设要合理规划、统一布点,避免相互碰撞和重复建设。要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成员市,建立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国家予以税费减免及贴息贷款支持。要经过5-10年的努力,在淮海经济区范围内建立起既明确分工、又相互依存的市场体系,使各种消费资料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 6、整合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淮海经济区的旅游资源十分厚重,其中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尤为突出。要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大投入,对全区的儒家文化、楚汉文化、三国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整合包装,科学设计旅游线路,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品牌。 7、整合交通资源,为加速经济发展创造先决条件。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条件之一,建议对跨区域的淮河、黄河故道、京杭大运河、沂沭泗水系的综合治理加大开发力度,加速连云港港、日照港两个港口的开发利用,加快完善淮海地区综合交通网络和绿色通道建设,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的通畅衔接,建立面向全国甚至世界的畅通无阻、四通八达的快速通道,为加速经济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8、整合金融资源,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建议成立“淮海开发银行”,也可由各地的农发行代理专项业务。要在信贷和资金调剂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重点扶持劳动密集型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逐步建立符合淮海地区实际情况的农业保险制度和保险体系,使全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得到金融产业的有力支持。 9、整合生态资源,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经济发展。淮海经济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要高标准制定环保规划,在环保大项目上向区域倾斜,通过切实的措施控制工业污染,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要选择具备条件的成员市进行循环经济和节约型城市试点,推进区域内煤矿塌陷地、滩涂湿地开发等生态工程建设,走出一条既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0、整合行政资源,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行政高层联席会议增加密度,以加强沟通,共商振兴发展大计。要打破行政壁垒,联合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和收费标准,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行政服务,对外部资金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公安、司法、质检、交通、教育、卫生、劳动、保险等部门要突破行政界线,在全区范围内实行无阻力、无障碍的社会化服务,使行政资源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完) |
||||
相关链接: ·20位市长20句话共同创造淮海经济区美好明天 [2004年11月12日] ·《决策》杂志:淮海经济区系列述评之尴尬淮海[2006年3月13日] |
||||
微山湖在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微山湖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微山湖在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微山湖在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微山湖在线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
2001年中国.微山湖在线制作 Tel:13964914895 E-mail:[email protec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