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区概况—湖区产品—湖区文化—湖区旅游—湖区一瞥—荷花展厅—咨询建议 | ||||
首页>>湖区战斗故事>>风物风光>民风民俗>特产美味>渔猎撷趣>>湖区诗文歌谣 | ||||
■ 湖区民风民俗 | ||||
□十二哆嗦 □龙灯 □竹马灯 □骨牌灯 □针绣 □敬龙王 | ||||
十 二 哆 嗦 十二哆嗦系外地传入之民间艺术,流行于夏镇以北白庄等村庄。演员着古式服装,男礼帽大褂,女长裙独大辫。演员计12名,青年男女各6,手持竹扇、手绢。其中一男作浪当公子状,一女作风骚花旦,另有丑婆、憨小子等,余皆作老头、老婆。舞蹈动作基本是秧歌形式。因12个人表演时动作哆哆嗦嗦,故名十二哆嗦。此剧20世纪80年代仍在上演。返回 龙 灯 龙灯也称“龙舞”。龙头、龙身骨架用荆条、竹篾、铁丝扎成。龙头突目长角,巨齿赤须,血盆大口。龙身为多节结构,9~13节不等,单数为多,每节间距约5尺许,每节称一档。全身布幔彩绘。表演者手持每节固定木柄,在锣鼓、唢呐、鞭炮声中摇摆翻舞。动作有:摇头、摆尾、翻滚、盘龙、波浪等。微山县的龙灯以夏镇盐当街和欢城镇小屯村的龙灯最为著名,两地的龙灯均有两百余年的历史。 竹 马 灯 竹马灯以竹篾为骨架扎成马头和马屁股,外用彩纸糊成。表演时,把马头和马屁股分系在人身腰际前后,而成人骑在马上之形象。一套竹马灯为12匹马,另有黑驴1头。骑马者均扮作梁山泊将领形象,如宋江、吴用、扈三娘、杨志……骑黑驴者必为李逵。每匹马由一马童相伴。演出时,1人牵头,手持令旗,指挥马队变换队形,中间加唱,以唢呐伴奏。表演套路有迷魂阵、旋风阵、乌龙摆尾等。1950年,夏镇奎文街的竹马灯参加山东省民间舞会演,获二等奖。返回 骨 牌 灯 骨牌,一种赌具,为长方形,32张为1套,两张为同一种符号,共刻16种符号,分别表示天牌(9点),地牌(8点)、人牌(7点)……骨牌灯是以骨牌的形状扎成的长方形的灯。演出时,由16人妆成戏剧人物形象,每人持两个骨牌灯,在锣鼓声中穿花走队,翻转牌灯配点加唱。表演套路有四门、单马龙、双马龙、剪子绞等。新中国成立后,因骨牌为赌具,一度被禁演。后在旧有灯形的基础上改为“标语灯”,即每一灯上书一条醒目标语。但标语灯演出形式较前简单。现骨牌灯统称为标语灯。返回 针 绣 微山县的针绣花纹细腻,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其针法主要是锁绣。绣线均为丝线,颜色有深红、朱红、桔红、黄绿、钴蓝、金黄、土黄、浅黄、深紫等。其中,有一种描金绣,在有色丝线中掺入金钱,使绣品更加艳丽。针绣主要花型有蟠龙飞凤、云子、花卉等。绣品多是日常生活用品。如童衣、鞋垫、鞋面、袜垫等。1965年前,新生儿满月外婆家要送虎头鞋,农村姑娘出嫁要穿蟠龙飞凤鞋。社会的需求刺激人们积极学习针绣,一时出现不少针绣好手。1966年后,姑娘出嫁再不穿蟠龙飞凤鞋,现在蟠龙飞凤鞋可谓绝迹,唯送虎头鞋风俗尚存,但多买鞋代替,因此虎头鞋也极鲜见。长期流行至今不衰的绣品是一种叫“虎头绊子”的儿童兜肚。其兜肚绣成虎头形象,系在幼儿胸前,袢子在背后成十字交叉,一端系连虎头,一端系在船桅、船楼或将军柱等处,以防孩子掉进水中。可谓集观赏和实用于一体。昭阳乡新建村渔民胡宪兰绣制的“虎头绊子”,做工缜密,造型生动。1986年,晋京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得到美术界的好评。1987年,赴香港展出,亦获得很高评价。胡宪兰绣制的虎头绊子被中国美术馆和山东省美术馆收藏。8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被单、壁毯等绣品。返回 敬 龙 王 几千年来,人们受封建统治制度的影响,一直相信天王(玉皇大帝)主宰一切,龙王是玉皇大帝的使臣,天朝的“水官”,负责给人们行雨,主宰天下的风调雨顺、旱涝灾害.特别是微山湖区的渔民百姓与水有着须臾不离的渊源联系,全家人的性命、衣食住行都与湖水休戚相关.因此,对治水的龙王神特别敬重,微山湖周边十多里甚至二三里就有一处龙王庙。 微山湖的渔民敬龙王,起于何时,无考。微山湖区建的龙王庙,大都规模不大,大者十几平方米,小者四五平方米。有青石结构的、也有砖木结构的、砖木石结构的。庙里大多塑有龙王座像,龙王像大都人格化了。塑像高矮视庙大小而定,一般50~70厘米,白脸膛儿,黑胡子,身穿带龙鳞的衣裳,两边各有一个站班。也有的龙王庙没有龙王像,只是写上龙王的神位牌,供在里边。龙王神位前,设一石香炉,供香客奉香使用。 微山湖渔湖民敬龙王,时间上大都约定成俗。有小敬,每年的腊月二十六以后,香客自发地到龙王庙去敬,一直敬到正月初六;有大敬,即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集体大敬。在敬法上大致与敬大王相同。另外,还有求雨避灾敬、还愿敬、“起草”前后敬、日常敬等。 求雨避灾敬 遇到旱涝灾害对龙王老爷及时进行大敬。离龙王庙近的村庄、船帮在龙王庙前搭棚敬之。场合程序与正月十五前大敬基本相同,只是祷告内容有所变化,天旱盼龙王降雨,涝灾盼龙王停雨。基本程序进行完,如请龙王施雨,便将龙王塑像请出庙外,放在绑有耩杆的圈椅上,圈椅上再插些鲜柳条,搭成乌篷状,由两名有经验的青壮年抬着,前面鸣锣开道,旗、锣、伞、扇随行,后边20多名十几岁的男孩打着蜈蚣旗,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走街串巷,老远望去,好不威风。每到一村掌锣者大声呐喊:“祭龙王爷求雨喽!”这时村庄(帮)的百姓,自发地或由长者名士组织,鸣放鞭炮迎接。全村(帮)百姓迎面烧香、磕头,请龙王行雨。有的老太太从家中端出水来,洒在路上,以示“龙王显灵”。 如果远离龙王庙敬龙王,就在自己村(帮)前搭好香棚,将龙王像请于棚中,设上香案,供品多是整猪、整羊。一名通晓神道、穿上龙袍、头扎黄巾、腰系红布扮演龙王的人站在香案之上。祭祀人员全部下跪,磕头祷告。到祷告高潮,乐队狂奏、铁炮齐鸣时,“龙王”站起,口中念念有辞,手舞足蹈,或“发布命令”呼风唤雨,或差使诸龙“下达指示”收回行雨令。高潮过后,扮演龙王的卸下“龙妆”揭下后墙龙王神像,祭祀人员再叩三个响头,“龙王”将龙王像焚之,打发龙王回东海龙宫。如果近期下雨,再请戏班唱大戏三五日,答谢龙王爷。 还愿敬 渔民经常在湖里打鱼生产,如遇上狂风恶浪,立即跪在船上向龙王爷许愿:请龙王大施恩德,保我全船人员、财产平安。如若真的逢凶化吉,平安无事,选择黄道吉日,或在自家船头、天井,或到龙王庙前,全家老小摆上香案,祭奠龙王。在自己船头或天井祭奠龙王,要请上龙王神像,贴在显要位置。全家老小跪在香案前,磕头,敬香,焚烧纸元宝,鸣放鞭炮,祷告感谢龙王大恩大德,最后焚掉龙王神像,全体参加人员磕三个响头,打发龙王回宫。 起草敬 是微山湖渔民敬龙王的一种特殊内容。起草也叫“起神草”,是微山湖渔民创造的一种原始捕鱼方法。湖里的鱼有一种习性,每到冬季来临,这些怕冷的鱼儿就纷纷来到菰茳草丛栖身越冬。当地老渔民认为,鱼的这种习性不是鱼自身就有的,而是龙王逼迫它们这么做的,是龙王爷为了渔湖民多逮鱼,把鱼赶到菰茳草丛来的。因此,为多捕鱼,捕大鱼,捕好鱼,在起草前就得先敬龙王爷,龙王好多给赶鱼。起草后还要“送龙王爷”。如若起的鱼多、大、好、收益丰盛,还要请戏班唱大戏。起草敬龙王,搭上台子,祭案设在水里,参祭人员或乘船或在岸上磕头,祷告。祭品和其他形式祭奠大体一样,只是祭奠后对祭品处理方式不同,“起神草”祭奠后的祭品全部倒入湖中,供龙王“享用”。 日常敬 日常生活中,渔湖民中的善男信女对龙王敬祭很虔诚,做好饭吃时第一勺不得食用,要泼入湖中供龙王“享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家家户户焚香设供,更不必再说了。 祭龙王的活动,在微山湖区一直延续到1966年。现在龙王庙已无处可觅。返回 |
||||
第 (1) (2) (3) (4) (5) 页 >>下一页 | ||||
2001年中国.微山湖ZJM制作 Tel:0537-8184895 E-mail:ws@wsho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