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区概况—湖区产品—湖区文化—湖区旅游—湖区一瞥—荷花展厅—咨询建议 | |||
首页>>湖区战斗故事>>风物风光>民风民俗>特产美味>渔猎撷趣>>湖区诗文歌谣 | |||
■湖区渔猎撷趣
□袖网 □下刺网 □打响网 □打大网 □下网 □罾 □网箔 □下卡 □下花篮 □罩鱼 □罱鱼 □撒鱼 □叉鱼 □钓鱼 □放鹰 □扎鳖 □敲星 □拉鱼绠 捉鳝 □捕虾 □卷圆子 □叠泥堰 □摆迷魂阵 □端把子 □湖上猎鸭 □巧捉黑乌鱼 袖 网 袖网是一种无翼单囊拖网。由于囊网狭小,鱼进入囊网后不易逃脱,捕捞底层鱼比较有效。作业需用载重5吨的帆船2只,渔工劳力4名。出湖作业之前,两船分别将本船所带的网用插销连结起来(一般每船8片),依次叠放船舷上。进入渔场后两船靠拢,下风船接过上风船送过来的网头,速与本船的半列网连结好,两船同时向相反方向放网,放完网后两船各自放出曳网,然后向同一方向,保持一定距离,单行拖曳。作业中根据情况在曳网与网头联结处加适量沉石。一般每网拖曳3~4小时,风力以3~5级为宜。起网时,一人掌舵,一人收网,两船各自收起本船的半列网,并随时取出渔获物。袖网在微山湖较少。作业期在霜降以后和翌年清明之前。袖网主要捕捞对象是鲤鱼、鲫鱼等。日产2百斤左右。 下 刺 网 刺网俗称丝网,网具呈长带形,其作业原理是根据捕捞对象的生态习性,将网具设在鱼类经常游的水域,使鱼鳍缠于网上而达到捕捞目的。作业时使用1吨的小船1只,2人操作,备网30片,一般是傍晚下网,翌晨起网。下网前先把各片网连结起来,穿在网插上,排放在船首。到达下网地点后,1人顺风或傍风划船,1人在船首上风舷放网,首先抛下浮标,将浮标绳与网端浮子纲连结,然后左手拿网,右手将网衣轻轻投入水中,并注意防止网衣纠缠在一起或被水草托在水面。起网时,1人顶风划船,1人在上风舷收网,并随时拾取渔获物,将网堆放整齐,以备下次使用。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是鲫鱼、鲤鱼、鳊鱼、鳜鱼等经济鱼类。刺网的作业时间较长,除结冰期外,常年均可作业。日产一般30~50斤。返回 打 响 网 响网是由尼龙或胶丝线编织而成。响网为长方片状,下端装有坠子,叫下坠网;下到湖里站着,又名站网。 响网是一种随用随下的渔具,所以下湖时用船载着,每只船装20片或30片不等。三五只船一起下湖,每船二人足矣。船到湖里把响网下在深而宽且无杂草的水域。下响网多在夜间,白天水浑也可以。网片是单个的,下前应连接在一起,一人顺风撑船,一人下网,网下成一排排长的如屏障,每排网的间隔10~20米远。网下后,在响网的一端,排网中间的水域里把船排好队,每只船上一人撑船,一人晃响板。鱼在水下听到刺耳的响声,乱窜一阵,这一窜就撞到网上。响网十分柔软,当鱼第一次撞上去,头和胸鳍准被网丝缠住,大半个身子裹在网里。当鱼弄明白撞到网上了,一边不停地晃动身子,一边使劲往回退。这一退鱼的背鳍,腹鳍和尾鳍正巧被丝网缠住。船行到排网的另一端,开始起网逮鱼。响网逮的都是大鱼,如鲤鱼、乌鱼等。返回 打 大 网 看了题目,你也许会说这种网肯定小不了,确是如此。它不仅网“条子”长到两三米,而且网路也大,不要说“三合绞”、“四合拽”,就是“对子船”也能围十几亩湖面。由于大,往往需要七八条船,几十号人共同作业,无论气派还是人员,都是别的渔具所无法与之相比的。适合打大网的时间,也是在秋风起头之后,选择此类渔具,大概是因为岛上的人大都半渔半农的缘故,这样就可以避免和农事活动发生冲突了。加工制造大网是一件非常繁杂的工程。“网条子”是选用细麻线(现在已改用尼龙或胶丝线了)手工织成,网眼以不漏中等鱼为准。织网的都是姑娘们或家庭妇女。她们利用农闲,一早一晚精心织成。男人们负责把她们织的网片连结在一起,形成“网条子”,扎上拇指粗细的网纲和“网牌”,然后放进生猪血里浸透,再放进蒸桶里蒸熟后取出晾干,这才能下水使用。加工这种网很费事,也很费钱,一家一户往往置办不起。打大网的活很苦,把把撸水,其收获也很可观。因为它围的面积大,上至湖面下触湖底,凡围进去的鱼一般很难幸免,一网能打一二十、三四十斤很不鲜见,碰上好的天气、地势,能打上百斤或更多。 打大网的人数较多,必须具备“开艄”、“捏板”、“头纲”、“二纲”这样几个角色,否则,便无法进行生产。“开艄”的负责掌握行船方向、网阵的大小;“头纲”、“二纲”负责拽网;“捏板”的负责清网倒鱼。整个生产过程中他们需要密切地配合,所以很难把他们的职责分开。大网是包围式的捕鱼工具,不论白天黑夜均可作业。作业时先由二人将“座船”掉出“网口”,网船再驶过去把“带头缆”扔过去,座船上的人把它拴在柯杈上后,就开始下网。下网时,网船上所有的人全部用棹子划船,网便在它的后边均匀地铺进水里。网下完后,在湖中呈一个大圆。大家稍事休息,就紧接着拉起网来。拉网的时候,大家的动作整齐划一,配合有致。为了协调动作,他们有时唱一些拙朴浑厚的渔歌: “嗨嗨!一网金哟!嗨嗨!二网银哟!嗨嗨!三网拉个聚宝盆哟!嗨嗨……”反映出了他们渴望丰收的火辣辣的愿望,听起来,非常感人。当然,有打网日就会有晒网时,有时碰上孬天气鱼不起头,一连几天不发市,人们就心神不安。有首渔歌唱得就是这种情景:“打大网,打二网,三天不见小鱼秧,哭得两眼泪汪汪,怎养妻老与儿郎?”解放后,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操此业者都有较好的经济收入,当然也就不会再出现渔歌中那种凄凉景象了。返回 下 网 鱼身体侧扁而长,鳞片细而白,酷似鱼的长相,渔民习惯叫它子或条。微山湖的渔民根据鱼的体态,制作一种专门逮子的网具,叫鱼刺网。 网主要由网衣、网纲、浮子和沉子几部分构成。网衣就是用胶丝线织好的纲。网纲是胶丝线编的粗绳,用来固定浮子和沉子。浮子是浮在水面的泡沫塑料块。沉子用以帮助网下沉的铅块。网做成为一长体,下到湖里时,横着网眼为一菱形。 网一般有两种下法。一是下浮网,把网垂直下在水里,让浮子在湖面上浮着,逮湖水上层鱼。有些条喜欢在湖面上清水里活动,仨个一伙俩个一群青脊黑尾,身体修长,游动时身摆尾摇;有时跳起来喝蚊虫,有时见一草叶落下,一猛子扎来,见不是自己所需的食物调头就走。因此,它们也常常成为钓鱼者的钓上客。钓不如说是逗,在湖里明水处随便抛一小块馒头,条很快从四面八方赶来,抢吃馒头渣,把馒头渣赶得乱跑。随便把钓钩住条抢食的地方一抛,像钓蛤蟆似的,把鱼竿上下不停地抬动,准会有条上钩来。在天冷水凉的季节,也有些条活动于水的底层,要逮条只有把网下到底层,这就是网的第二种下法。下沉网同下浮网一样,把网垂直下到水里;去掉浮子即可。若水下看不清,下网前应先用钨刀推出下网的“路子”,以免让水草棚住网。下网时一人撑船,一人蹲在船头,把两片网之间用竹签子连接好,然后轻轻地将网撒入水中,为一排状,两头各插一根竹竿作记号。起网时一人撑船,一人蹲在船头,伸手轻轻拉起网纲,如有鱼,应慢慢往下摘。网逮鱼原理是因鱼触网后刺缠捕获。条刺入柔软无比的丝网眼里很难摘取,只能慢慢的顺着鱼鳍往下摘,如果没有吃过湖饭的人,恐怕半天也难摘掉一个。因此,如果网逮得鱼多,干脆把网拉上船舱,然后一点点取鱼。待网清理干净之后,接着再下。 条最妙的吃法,用盐稍微麻一麻,当天麻当天用油煎,把条煎的个个黄澄澄、油光光,人人见了馋得直流口水,所以渔民叫它“辣子鲜”。返回 罾 罾,分为搬罾、提罾和拦河罾。 拦河罾,是一种大型定置渔具。作业时要根据网具的大小选择相应的河宽,一般应选择25米左右的河宽地段下网。 下网时,在河对岸适宜位置竖立主杆,并用4条拉绳将主杆拉牢,在作业岸的适宜位置安装两个绞车。在迎水侧面的网纲上,要根据流速大小装配适量沉子,使网下水后能沉入水底,而另一侧网纲则悬在水的近表层处。拦河罾捕捞范围较广,凡进入网内的鱼类一般都能捕获。每年的5~6月间的发水季节,尤其山水顺河道入湖时,是该渔具的捕鱼旺季。此网具70年代以后已经绝迹。 搬罾,是一种在小河道或湖岸边使用的小型定置渔具,敷设在河道或湖岸边,每隔一段时间,将网提出水面,兜捕入网鱼类。1人即可作业,一般在下网处搭一草棚,乘凉搬罾,按时起网。起网时,收拉牵绳,通过支杆和拉杆,把网提出水面,用抄网捞取渔获物,然后再把网放回原处。一般7~10月为旺季。该网是一种被动性渔具,完全依赖等待过往鱼类,兜捕范围较小,而又不能随时移动位置,因此产量有限,一般日产7~8斤。如选择好的位置或鱼类过往较多的地方,一天也可捕捞百余斤不等。提罾,俗称“虾罾”,是微山湖区的主要渔具之一,为湖泊小型定置渔具。作业原理是将许多罾按一定间距排设于水底,并在每个罾内敷设诱饵,诱集鱼虾入内摄食,然后每隔一段时间依次将罾提出水面,兜捕入内的鱼虾。作业时用半吨的木船1只,2人操作,作业前先将诱饵挂在食线上。一般捕捞白米虾可挂2道面团和3道干鱼,捕其他虾可少挂1道面团。每船可下50个罾,每天约需要面团1斤、小干鱼3~5斤。作业中要经常换饵,一般每天更换一道食线诱饵,5~6天全部更换一次。作业一般都在白天,下罾时1人划船,1人下罾。罾距一般约15米。下好后,间隔20分钟或半小时,从一端开始,用捞钩捞起浮筒,依次把罾提到船上取虾,倒出渔获物,再把罾放回原处。如果虾情好,提完一次可接着再提,可连续提多次。提罾主要捕捞对象为各种虾类(如青虾、白米虾、挠头虾等)。作业期为每年的4~10月份,而5~8月为捕虾旺季。一般日产30斤左右,旺产时可达60~70斤。上级湖的独山湖至今民间流传着:“辛庄的网,房头的鹰,独山的小罾闹哄哄”就是指的此种虾罾。返回 网 箔 网箔,是微山湖区60年代后期兴起的,利用化纤编制的大型定置性渔具。它是在竹箔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作业原理是将路箔(行箔)设置在鱼类经常游的区域之内,拦截和诱导鱼类进入箔塘,而箔塘设置成较复杂的“阵式”,鱼一入内,便无法逃脱,经反复游旋转最终陷入囊网而被捕获。 下箔时需载重2吨的木船2只,12人操作。先将网箔按预定位置放入水中。然后2只船并排,2人撑船,10人每人持矛叉1把将下纲拉紧,把矛叉牢牢插入泥内,使下纲紧贴泥底。 网箔的四个角各插竹杆一根,套在铁环内,拉紧升道网,张开网箱,升道网末端在网箱内保持在水面以下30厘米左右,拉直囊网,并用绳扎紧囊底拴在标杆上。 行箔要下成一条直线,并隔15米插1根杆子,将上纲挂在杆子上,使上纲露出水面。大裹、二裹部分则每隔10米左右插一根杆子,使上纲露出水面15~20厘米。网箔下好后,作业船停靠在箔塘附近,作业人员食宿在船上,并备1吨左右的小船2只,每天的早、午、晚三次撑小船提起囊网取鱼。返回 下 卡 鱼有万子万孙,人有千计妙法。卡,即为微山湖渔民用来专门捕捉底层鱼的妙具。 卡的制作十分简单。用竹子制成篦齿一样大小的片片,中间略宽而薄,两端渐窄而厚,末端尖。渔民称之为“卡棒”。有了卡棒。还需粗细两种尼龙绳,粗的作主线,细的作支线。每隔80厘米远在主线上系一卡棒。用时,把卡棒逐个变成弓形,两端并在一起,将诱饵装在弓内,套上一节嫩芦苇。卡有大中小三种,大中卡用熟玉米、大麦作饵;小卡用虾和面团作饵。鱼吞食饵时,卡棒即弹开,鱼的嘴一下就给牢牢地撑住了。大卡撑鲤鱼,小卡撑草鱼。一般傍晚下卡,翌日清晨收卡起鱼。说起“卡”,微山湖上还流传着一个优美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一位俊俏的渔妇蹲在连家船上,对着明亮如镜的湖水,一边梳头,一边高兴的瞧着小鱼戏耍她刚刚梳下的根根秀发。突然,她梳头的篦齿断下一片,落到水里被鱼儿一嘴衔跑了。渔妇折下断而未掉的另一片。放在两指间捏了捏,灵机一动,忙找来一根线,拴在篦齿腰间,然后把篦齿两端并在一起,伸手折下一节鲜芦苇套住,接着随手抛下水里,渔妇觉拉线紧了,猛往船上一拉,一条小草鱼连舞带跳上来了。返回 下 花 篮 花篮,俗称“渔篮”或“漫篮”。花篮用竹篾编制而成,为一圆筒状,粗细高矮同水桶一般,因编成六角花眼而得名。两端有内向倒须,鱼入而被获。 微山湖上,一年四季均可下花篮。春、夏、秋三季叫“漫篮”;冬天叫“捂冻篮”。花篮为箔帮的渔具之一。箔帮渔民下的大箔里都配有花篮。花篮单独下时,经验丰富的渔民,要看湖草间的草苗上退水时留下的泥痕是否被过往鱼儿蹭掉了,看看水流的动向是否有活水来。虾有虾路,鱼有鱼路。花篮横卧在湖水里,东一个,西一个,好像随便扔在湖里,所以叫“漫篮”。其实学问就在这“漫”上,因为下花篮的地方是渔民精心观察选择的“鱼路”。花篮下在“鱼路”上。俗话说“水好鱼旺”。湖水流动的慢,只有仔细观察比较,才能辨别哪里的水是流动的,即渔民称的“活水”。活水的地方鱼才游动,鱼游动经过的地方即为“鱼路”。花篮一下就是一片,少则几十个,多达上百个。花篮前插上一苇竿作标记。鱼在水草间游动,看见花篮十分新奇,就想钻进去看看,感觉到事不妙往外钻,可巧头又碰上硬剌出不来了。渔民说:“鱼看花篮如听戏”。篮里的鱼想往外来;外边的鱼以为篮里的鱼找到了风水宝地,拼命想钻进去。这样互相吸引,结果还是外边的鱼都钻进花篮里。其实,这也是鱼的一种习性。俗话说:“鱼恋鱼,虾恋虾,王八攀的是鳖亲家。”所以,鱼被捉也就怨不得别人了。花篮要每天看一次,用篮钩子把篮挑上船,如有鱼,打开鱼门,倒出鱼后再把花篮下到原处。别看花篮小,三斤以下的鲤鱼、鲫鱼、乌鱼都逮。冬日里“捂冻篮”,因花篮留在冰下,故此叫“捂”。捂冻篮要先用钨刀推出篮路子,与花篮一样宽,相距三五丈远下一个花篮,在花篮跟前插上“映子”(记号)。过十天或半月看一次篮。砸开冰才好看篮,所以冬天下花篮的渔民少。 鱼对季节的变化十分敏感。俗话说:“春过三天鱼北上,秋过三天鱼南下。”所以,下花篮也要活,不能坐住一个窝子不动。做到鱼变我变,如此才称得上下花篮的高手,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返回 叉 鱼 鱼叉是一种小型辅助性渔具。渔民普遍使用,几乎每船必备鱼叉。其捕捞原理是靠叉刺入鱼体而达到捕捞目的。鱼叉作业一般每船2人,1人划船,1人持叉捕鱼。每船备两把叉,1把扁叉,1把灯笼叉。扁叉主要捕乌鳢、鲤鱼等个体较大的鱼;灯笼叉主要捕捞鲫鱼等个体较小的鱼。鱼叉虽然常年均可作业,但专业叉鱼者很少,一般是和其他渔具配合作业。其作业方法有六种:一种和汽灯配合,叫做灯叉捕鱼(具体另作介绍);二是敲星捕鱼,即作业时边前进,边敲击船板,发出响声,鱼受到惊吓而动,在水面上有气泡冒出,渔民发现气泡后,即刻用叉捕获;三是嘭星叉鱼,其作业方法和敲星叉鱼相似,只不过是击水惊鱼发出气泡(渔民俗称叫星),然后叉鱼;四是叉浮鱼(渔民叫喳咀鱼),在春、秋两季,每逢天气晴朗,风力较小的天气,有些鱼(主要是鲫鱼)便浮上水面,嘴一张一合,发出响声,作业者借助这个响声发现鱼,用叉捕获;五是叉乌鳢(火头)窝(也叫捣火头窝),每到春季,利用乌鳢在产卵繁殖时的护卵习性,先在有鱼卵的水面插上一根草棒,然后躲在离鱼卵2米多远的地方,持叉等候,一旦发现草棒摆动,说明鱼已到来,便迅速捣叉捕获;六是渔民在行船或进行其他作业时,一旦发现有鱼随时用叉捕获。返回 钓 鱼 到微山湖畔的小河里钓鱼,是生活中顶惬意的事了。 微山湖畔的小河极多。俗话说有水就有鱼,水深鱼大,水浅鱼小。鱼饵最好用蚯蚓,没有蚯蚓,面泥也行。蚯蚓挖出来放在铁罐或玻璃瓶里,少放一点湿土。蚯蚓选比钓钩稍粗为宜。钓鱼要有耐心。到河边,打开折叠凳,扭开装蚯蚓的小瓶,两掌对空把蚯蚓拍死,穿到钩上。看水位的深浅,挪定鱼浮,拣水泡多的水域把线丢下去。然后沉下心静静地盯着鱼浮,静观动向。若长时间不见鱼咬钩,把钩线拉上来再挪个位置。钓小鱼端着鱼竿,钓大鱼时,你尽管把鱼竿插入河边的泥土里,一边吸烟,一边眼扫着鱼浮。湖畔的沟河里多生水草,水草多的河里鲫鱼生得多。鲫鱼喜吃蚯蚓,最容易上钩。鲫鱼也很精明,见到红红的蚯蚓并不马上就吃,先慢慢地用嘴碰它,这时,你见鱼浮一点一点的,别动钓竿,稍停片刻,鲫鱼见蚯蚓没什么异常动静,胆子大起来,凑到钩前开始一小口一小口吃蚯蚓,鱼浮一沉一浮一沉一浮,幅度比第一次大些,鱼竿仍不能动。鲫鱼精明得很,转圈吃鱼饵,吃光也不下口。有时吃着吃着觉得不解馋,上去一口吞下就跑,鱼浮一下就给拉没影了。你的手觉得竿丝一抖,这时,要手疾眼快,攥鱼竿的手腕往上一使劲,把钩线抛到自己身后去,这样一旦鱼半路脱钩好捉。若是条大鲫鱼被钓上来,你会高兴得跳起来,或许还会喊出声。接着屏住呼吸,脸涨得通红,钓线抛到河里再钓。鱼钓多了放入鱼篓,鱼篓沉入河边的水中,别让鱼干死;如果钓得少,拔一根带穗的水草,把鱼个个从鳃穿上,象蒜辫一样,辫成一长串。 钓鱼看去简单,其实还真有许多学问呢。钓鱼要分时。“上午七至十,下午三至四”。中午不能钓鱼,俗话说:“神仙难钓午时鱼”。钓鱼还应分季节。“春钓边,秋钓滩,夏季钓中间”,春天河边水暖,水草又多,鱼当然喜欢栖息河边了;秋天一到,天气渐渐变冷,鱼开始往河边的草棵里钻,准备蛰伏过冬;夏天酷热,有些水草腐烂,河水下枯,只有河中间水流动的地方鱼喜欢去。钓鱼还要看风向,把握住钓风头的规律。“东风钓西,西风钓东”。鱼走顶水。“下流鱼花上流鱼”嘛(鱼花即鱼秧)。 钓鱼要既爱好还要有较高的技巧。如书法家练字,不同的是一个用笔杆;一个用钓竿;一个在镜面平的纸上;一个在平如镜的水上;效果却是一样的——修身养性。返回 罩 鱼 罩鱼用的渔具叫罩。罩分为大小两种,使用方法差不多,形状酷似农家盛粮的圆囤。大罩叫“旋”,小罩叫“砍”,渔民管罩鱼叫“砍大罩”。微山湖二湖涯的许多渔民家里都有这种渔具,用起来同旋网一样简便。使罩的渔民要能吃苦,用大罩的还应特别有力气和技巧。大罩的罩圈直径一丈二,单凭力气别想搬动它,所以渔民想到了“旋罩”。如果有幸见到旋罩场景,那才叫饱眼福。发现鱼后,将小船摇近,大约离鱼三四米光景,开始旋罩。罩是圆的,搬起一边,借罩滚动的惯力,用尽两臂之力把罩旋起来,飞蝶似的,斜着飞转到预定地点。这时船撑得飞快,船到罩落,人也飞身跨上去,按住罩,这一连几个动作,组合巧妙,干净利落。罩鱼的地方一般水浅草多,人迟到一瞬,鱼就会拱罩逃之夭夭。 小罩用起来就便当多了,鱼篓用一根长长的绳子系在腰间,不紧不慢跟在后面。罩“砍”到鱼后,有经验的渔民不急于伸手去摸,而是先按按罩圈。若感到拱罩的劲头很大,有可能是凶猛的乌鳢、黄剑鱼感之类大鱼。这时一是加罩,再原基础上再加一节;二是探身摸鱼时,躲开头部和胸部,别让鱼撞着。返回 罱 鱼 罱鱼,实际上就是挟鱼。罱网象一只大挟子,罱鱼时,一张一合。捕鱼时,一船二人,一人撑船,一人站在船头使罱,把挟子撑开。使罱衣成椭圆形,由水面掩罱到水底然后把挟子关闭,提出水面,将鱼挟上来。微山湖上有名的“罱帮”,就是因罱而得名的。罱鱼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围罱、罱星、罱杆子和罱闸子等。在微山湖上最常见的应是围罱。远远看去,几十只、上百只小船,散开一片,其实是从不同的方向往一块罱,此起彼落,象鸡啄食一样。罱星,选在鱼好动的春季,先用渔叉敲击水面。鱼在水里听起来特别响,一时害怕,一头扎到水底,以为入保险地了,谁知慌不择路,身子碰着了泥尘杂草,一喘气,冒出串串水泡给捕鱼者送去了信号。这串串水泡即渔民说的“星”,寻“星”搭罱准能把鱼儿请到船上来。罱杆子,也叫罱签子,一般在冬季进行。选择平静水深的湖面,每10米左右插一根苇杆,每天在苇杆的两侧罱上几下。时间久了,被罱的地方便形成罱状长坑。冬季鱼特别怕冷,常喜欢到罱坑里藏身。故此,渔民开始罱的是坑,后来罱的就是鱼了。在湖里的河汊中下一道拦河箔,中间留出一个口门,即闸子,用罱罱想要游过的鱼。返回 撒 鱼 撒鱼用的网叫“撒网”,又因撒网同旋罩一般,故又称“旋网”。其实撒鱼同罩鱼有相同之处,一个用竹罩罩,一个用网网。微山湖区的河沟湖汊都有鱼。这就给湖涯边的渔民逮鱼提供了条件。因此,微山湖出现了一批脚不沾水,身不溅泥就能逮鱼的渔民。撒鱼的网具叫撒网。如果把网往那里一堆看不出是什么网,若抖开才看出它的真实形状来。此网自上而下呈圆锥放射状。网的底部边缘系着锤状的小铅坠子,网的顶端拴有细绳,长8米左右,渔民唤作手纲。 撒网前要掌握好风向。俗话说“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顺风船。”撒网时先把纲绳环套住左手腕,然后将撒网上半部分折叠并用右手抓住,看好位置后,两手用力把网撒出。撒网撒开时先是圆形,因坠子往下坠,接着变成圆锥状下沉。撒鱼关键把网撒开,网撒开罩在水下的面积大,才可能多逮鱼,看一个人撒鱼的功夫如何,网一出手便知。网撒出去稍停一下,估计网坠子落到水底时,两手一下下往回倒手纲。开始要慢慢的,水下不平,快倒容易让鱼跑掉。待网露出水面时加快速度,鱼到临出水时感觉不妙会拼命蹦跳,再拉慢会让到手的鱼白白跑掉。湖边或小河的浅水沼泽地,一网上来什么鱼都有;鲫鱼、鲤鱼、大青虾、田螺、乱草等。所以,每网上来,有没有鱼都要清理网,然后在水里涮几下,接着再撒。撒鱼,有站在岸边的,有挽上裤腿站在浅水里想多捞几网的,有身穿皮叉裤想撒大鱼的,还有的撑着小(舟留)去撒“泡子”。所谓“泡子”是用木头做的一个木球,球上拴一根米把长的麻绳,逮鱼时,一人撑船,一人手拿泡子,看准撒网的位置,用力把泡子甩出去,泡子落水后溅起很多水泡,同时把船撑到泡子落水近处,迅速撒网逮鱼,这样逮的鱼比漫地撒网逮的多。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撒鱼同打猎一样,在得到收获的同时,也得到了许多乐趣。湖民家家屋檐下时常挂一张撒网。农闲时,在房前屋后的湖边或河汊中撒上两网,以此为乐。返回 巧捉黑乌鱼 乌鱼,又叫黑鱼,火头。其肉鲜嫩。用两条乌鱼配以甲鱼卵制作的名菜“二龙戏珠”,色、香、味俱佳,名闻遐迩。来微山湖的人无不想一饱口福。然而,渔民们是如何巧捉乌鱼的,人们却知之甚少。 乌鱼属食肉性鱼类,性情暴烈,体健力大,小鱼小虾见尔逃之,它又善泳,且身体呈灰黑色,隐藏于湖底水草丛中,捕捉极为困难。但它有一个特点,天生爱子如命。每年阴历四月底,雌雄鱼交配后,就选择一处幽静、阳光又易于照射到的地方,在湖底做一个窝,然后咬断许多水草让其漂浮窝上以作伪装。产卵后母鱼就终日守护窝里,以防卵和幼子遭受敌害。一旦发现“敌情”,母鱼顿时比平常凶猛百倍,主动奋起驱赶,直到“敌情”消失。据说,母鱼在守护幼鱼期间,连食也不出去捕捉,全靠公鱼打食吃。渔民发现了乌鱼的这一习性后,就设计了许多巧妙的捕捉方法。下滚钩,是渔民常用的方法之一。找一条竹片折成“弓”形,折成“圆”形亦可,然后在竹片的壁上钻小洞,再用细绳横穿上,最后在竹弓的弦上系上锋利的铁钩,一具滚钩就做成了。下钩前要先找准乌鱼产卵的地方,这当然需要丰富的经验,一般在杂草丛中。乌鱼产的卵在水中往往是圆圆的一片。下钩前要把卵用小棍拨散,然后把滚钩下在卵的中间。乌鱼发现她的“亲骨肉”被动过了,又痛心又生气,赶忙过来用尾巴往一起扫,这一扫正中渔家妙计,尾巴一下子就被锋利无比的钩挂住了。不过乌鱼决不甘心就此被擒,于是猛劲摇头摆尾,力图挣脱,这样,渔钩越滚越多,再也挣脱不了。母鱼被钩住后,如果被打食归来的公鱼发现了,公鱼立刻奋不顾身游过来解围,这当然是越解越“围”,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另一种方法也是根据乌鱼守卵这一习性捕捉,不同的是用鱼叉不用钩。渔民找到乌鱼窝后,随手折一节苇子做一个“十”字花形状的浮标。沉入水中的部分要测量准,一般使叉的渔家都很有经验,用手一捺就准确地量出了渔叉能叉到的水位。浮标做好后,放在乌鱼卵的中间。然后把小舟留泊在距离浮标十米左右的地方等待,接下来渔民站在小(舟留)的前头,眼睛仔细盯着浮标,右手捏紧渔叉,举至右耳平衡的位置,左手轻轻托起渔叉的前端,起到臂的作用。使叉的渔民靠的是眼力和臂力,眼力要比一般渔民强得多,浮标稍微一动,马上就能判断出鱼的大小,鱼头尾的位置。因此,飞叉飞出百叉百中,说叉鱼头决不叉鱼尾。更奇妙的是,有时还会收到“一叉两鱼”的效果。返回 捉 鳝 鳝鱼亦称黄鳝。当地人叫它“血鳝”。这种鳝鱼个大、肉嫩,最长的达一米,小的也足有四五十公分长。其形状呈鳗形,黄褐色,有暗色斑点。头大,口大,唇厚,眼小。左右鳃孔连成一起,位于腹面,背鳍和臀鳍低平。鳝鱼尽管肉嫩味美,可由于它的形状象蛇,过去当地人不大喜欢食用。现在了解了它的营养价值,喜欢吃鳝鱼的人越来越多,城里人尤甚。微山湖鳝鱼在徐州、蚌埠、南京等地非常畅销。近年来,由于湖岛开发及旅游业的兴起,来微山湖游览者与日俱增。因此,微山湖区的鳝鱼汤、菜馆也应运而生。捕捉鳝鱼出售谋利,是微山湖人的生产活动之一。捕捉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为奇妙的应数:抄墩、瞅洞、下须笼三种了。 这三种捕捉活动都是在夏秋两季进行。先说“抄墩”。首先要于十几日前用湖在鳝鱼较为活跃的浅水域,堆成一个个墩子。这种墩子,经过太阳的照晒,不久就会发酵腐烂。发酵期过后,这种半沉半浮的烂墩子底下,是鳝鱼最喜欢栖息的场所,它们纷纷从四面八方的水域里往乍墩子底下聚拢。捉鳝鱼者只需将一个簸箕大小的抄网,推进墩底,然后即可将藏在下面的鳝鱼生擒活捉,一次抄个十斤八斤绝没问题。 “瞅洞”捉鳝是在盛夏。这时烈日当空,浅水域内水热灼人。鳝鱼受不了这份热烫之苦,便纷纷爬到靠近岸边的淤泥里蛰伏度夏,上边只留一个小小的洞口供呼吸之用。其它的一些小动物也有类似的生活习性,所以在同一区域内,往往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小洞,究竟哪一个才是鳝洞呢?这就要看猎者的眼力了。真正的行家能够一眼从众多的小洞中认出哪个是鳝洞,然后把一根顶端带小钩的铁丝悄悄地伸入洞内,铁丝的钩上有饵,象蚯蚓之类的东西。请不要误会,这不同于钓鱼。这里的饵并不让其吞吃。而是用它将鳝鱼从洞里引出,然后伸手把它抓住。这种引鳝出洞之法,要求猎者有敏锐的感觉,只要鳝鱼在洞里一碰饵料,马上就有察觉,缓缓地将铁丝从洞内抽出,鳝鱼也随即跟出直到被抓住,等发觉上当,为时晚矣!最轻便省事的要数下“须笼”。须笼已作过介绍,其不同的是放这种须笼不讲究什么曲折蜿蜓,错综复杂的阵式。泥堰当然是越长越好。这样,两边游动的鳝鱼就会顺堰入笼。另外,放置须笼时底部要用泥块垫高,使笼腹半露水面,否则钻进笼内的鳝鱼用不了多久就会闷死,价格也就只有活鳝的一半了。返回 捕 虾 盛夏酷暑,柳绿荷红,这是微山湖人捕虾的季节。 湖里虾量多,产虾面广,深水可捕虾,浅水可捕虾,湾边堰头亦可捕虾。 微山湖人捕虾首推须笼、堵笼、灯笼,俗称三笼。 须笼专捕青虾(大虾)。它用苇蔑编成,长可一至三尺不等,头粗尾细,中空置饵,两端有孔,腹中有倒须。作业时用船将其置于深水域内,半沉半浮用竹杆固定。每天早晚各看拾一遍,收获很可观。 堵笼亦用苇蔑编成,形状也和须笼相似,只是笼身略长一些。使用时就水边浅水内筑泥堰安放,诱虾顺堰入笼,迷其归路,即成捕物。筑泥堰很讲究,岭、围要求配合均匀,错落有致,座座相接,环环相扣,很象古时摆兵布阵。善筑堰者布局得当,捕虾多,可得事半功倍之效。堵笼捕中型虾类,象花腰、毛头等,偶尔也捕小鱼,大鱼则不多见。灯笼,是以灯光诱捕。春季,雨后草虾来势甚猛。坐在湖边上,均可捕捞。照虾者或用木棒挑灯于水面,或将灯悬挂于船尾。大批草虾循光而至,绕灯旋转,密密麻麻。照虾人手持虾网,插入灯下水中往上一端,满网虾跳,很是喜人。家家户户都照虾,环湖灯光闪烁,人群熙攘,非常热闹壮观。返回 扎 鳖 虾有虾路,鱼有鱼路.长年生活在微山湖上的渔民,捉鳖各有各的“路”.有的用钩钓,有的张网逮,有的诱狗咬,还有的用叉扎。最长见的方法就是用叉扎,即所谓“扎鳖”。 扎鳖时渔民用一根竹竿,竹竿下绑上两股铁叉,在有沙子的河里,回水湾里,湖滩上扎。扎到沙土里,感觉硬梆梆的,准是扎在了鳖盖上。然后用脚踩住,伸手扣起鳖尾巴逮住。这时,千万别让鳖咬住,鳖一咬住就不松口,传说非驴叫不可。这时有经验的渔民用手轻轻扣一下鳖腚它就松口了。 扎鳖多在春夏季节。渔民扎鳖有一套经验之谈,叫“冬扎流,夏扎滩,二八月里扎那回水湾”。夏天,鳖鱼开始上滩晒盖下蛋,孵化小鳖,鳖鱼把蛋下在沙里,事先选好位置,扒个坑爬进去即可。渔民常说:“俺再不行,是个鳖也得扒扒沙”。鳖鱼扒坑往沙里钻的同时,它后边两只脚慢慢地把口封上了。看上去同原来一样,天衣无缝。鳖下蛋的时间一般在晚上,下完蛋用沙埋起来,一窝鳖蛋多的达十四五个。鳖鱼的记忆力十分惊人,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到原来下蛋的地方,要么是留下了气味,要么是做了标记。鳖鱼下完蛋并不急于离开。有时“夫妻二人”守在蛋旁使劲用眼“瞅”,渔民又叫“爬鱼瞅蛋”。鳖鱼瞅蛋每天都有固定时间,瞅蛋时鳖鱼的眼睛瞪得溜圆,直至冲血,看上去十分辛苦,许是盼子心切吧。 鳖同其它湖鱼一样,冬天蛰伏水下。鱼蛰伏的冬天,渔民仍然可以在河沟中流水的沙里扎到鳖。二月和八月是气温转换的季节,亦是鳖鱼最喜欢的气温。这时鳖鱼出没湖湾频繁,一边游玩,一边吃小鱼小虾。这样的机会扎鳖的渔民当然不会放过了。 鳖在湖里属于笨家伙。俗话说“乌龟笑鳖爬”。事实上,鳖遇到紧急情况,跑得并不慢,鳖的眼睛非常好用,人离它20米左右就能被发现。鳖发现情况不妙,不是爬而是滚,把头缩进盖里,侧起身子好像车轱辘一样,往前滚动,滚到水里再用足扒水游跑。我想鳖鱼的“滚”这一机敏的动作,一定是在实践中学会的。大约鱼也同人类一样,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一些新东西。返回 敲 星 近山知鸟音,近水知鱼性。微山湖渔民的一生在湖中渡过,深谙鱼的习性。春秋天水凉鱼不善活动,渔民就选择“敲星”之法逮鱼。 几点冰凌几抹绿的早春,冰消草长。饿了一冬的鱼儿,开始浮在水下啃吃刚刚泛青的草芽芽。这时湖水仍然很凉,鱼儿不愿游动。“花儿不开蜂难采,鱼儿不动网难逮”。渔民想出敲东西发出响声让鱼儿动起来。鱼儿一动露出水面的气泡就是渔民说的“星”。下湖敲星的小船多少不一,多者十几个,少者二三人。每只小船上两人,一人撑船,一人端叉叉鱼。“善书者不择笔,巧渔夫不择器”。一把钢叉,一只小船就可以下湖吃“湖饭”。 敲星要选浅水域,水浅容易准确观察星的情况。敲星时渔民不许说话,一说话容易分散注意力,星一上来只是短暂的瞬间,好似昙花一现,稍一马虎星就过去了。敲星用的东西几经苍桑,起初渔民敲烙饼用的鏊子,鏊子像个半底锅,扣在船上用木棍敲,声音清脆而响亮;后来渔民觉得麻烦,又改用敲“竹筒”。竹筒就是渔民撑船用的竹篙,不过短些罢了。所以,湖谚中有“湖底鱼不动,就多敲几遍篙”之说。再后来干脆改用木板,木板比脚稍宽长一点,放在船头沿上。敲星时一只脚踏木板发出咣啷咣啷的响声,双手端钢叉,眼盯水面的动静。鱼受到惊吓,往湖泥里猛钻,水面上泛出水泡,持叉的渔民手疾眼快发现水泡渔叉即出,鱼儿来不极跑渔叉已到。敲星的渔民个个都是神手,渔叉即出百发百中。外人见了无不为这高超的本领所惊叹叫绝!据说一渔民山里的亲家随其下湖敲星。渔民站在船头叉鱼,亲家在一旁瞪眼看,渔民一边叉,一边说:“这是个大黑鱼,那是个草鱼”,话落叉到,抽叉一看同渔民说的一模一样。渔民亲家看傻了眼,眼直直的问渔民,你怎么知道是乌鱼和草鱼呢?渔民说他的眼力好,“清水看一丈,混水看八尺”。亲家回到家里见人便讲微山湖渔民叉鱼的神奇。其实,判断水下是什么鱼,关键是看“星”。乌鱼、草鱼、鲤鱼等泛的“星”的大小形状是有些许差异的。天冷水凉鱼不动,敲星逮鱼处处同凉水打交道,不留情面的湖风泼野,这就给渔民敲星带来许多艰辛。敲星正是“市中无鱼蛤蟆贵”的季节,所以微山湖上敲星的响声从古到今源远流长。返回 拉 鱼 绠 说起来令人难以相信,微山湖渔民有用一根绳子逮鱼的。“鱼能过千重网,难躲一根绳”,可见这根绳的妙用。拉鱼绠,也叫“刮湖地”。意思是绠要贴着湖地皮往前刮。绠绳用粗麻做成,长约60米。 拉鱼绠的场地也是有讲究的,一方面水要不深不浅,一方面湖地不能有草,有草拉不动鱼绠,绠还可能被草绷住。拉鱼绠选在春夏两季进行。拉绠用船,绠绳两端系在两只船上,拉着同时往前走,绠绳要拉出弧度,才会有“刮湖”的效果,为此,有的在绠的两端加“坠”,让绠沉入水底。绠的中间系三四个小竹杆,做为标志。绠后跟几盘罩。绠拉起来,一旦鱼与绠相碰,鱼想到的是赶快找个地方藏起来,往哪里藏呢?鱼总认为往泥里钻最安全,这一钻不要紧,反而给逮鱼人送去了信号,冒起水泡,即所谓的“星”。什么鱼起什么星。乌鱼凶猛无比,它起的星就大,象白果般大小;鲤鱼起星米粒状,为一串;三个大青泡星一般是鲫鱼;最大的星无疑是泥鳅。春水凉鱼才起星。若是夏天拉绠,鱼碰绠后往上跳,有的跳出水面几米高,一下跳到船上,跳到罩里,跳到岸上的大有鱼在。拉鱼绠常有渔娃们撵着看,见有大鱼跳绠,渔娃便欢快地蹦着拍手唱渔歌。“微山湖里拉大绠,拍篙捣,钉子钉,捉个鱼儿白生生,掉到舱里扑腾腾”。返回 卷 圆 子 夏日的微山湖荷花竞红,芦苇繁茂,簇簇水草茵绿葱郁。微山岛人忙完了地里的活计,相约来到湖边,宽衣解带,赤条条地跳进水里,悠哉游哉,顿觉精神倍增暑气全消。这时如有人提议:“咱们卷个圆子吧”?马上就会得到大家的响应。于是选择一片草茂鱼稠的地方,大家一齐动手拔起水底的草,围成一座圆圆的草墙,这就是所谓的“圆子”了。“卷”,是指大家从四面把草墙往里推,这就叫做“卷圆子”。 随着草墙的越推越高,圆子内的面积也就会越来越小,慢慢地把鱼都给挤在了一起。然后,大家纷纷跳进圆子里,动手把水搅浑,鱼被浑水呛得受不了啦,便把头探出水面来换气。这时候,你只管伸手去捉鱼。卷圆子要有一定的技术和窍门,否则,未必能拿到鱼。就推草墙来说,要先“卷”再“推”后“按头”。刚开始时圆子面积较大,鱼儿被围,十分惊慌,但回旋的余地还很多,卷得再快也不致于跑鱼。到了当中,圆子变小,再用卷的方法就不行了,鱼会从卷过的湖草下面滑过。这时就要改用直推的方法,而且在推前还要用手在前边摸一摸,以防止鱼儿“漏网”……。返回 叠 泥 堰 “叠泥堰赛知县”。这句歌谣在微山湖上流传很久了。 说起捕鱼最简便的方法莫过于叠泥堰。叠泥堰,就是用铁锨挖泥巴堆成长长的“堰”。但也不是谁都能叠,这里的技巧有两方面,一是看,二是叠。看场地决不是农村风水先生那一套。经验丰富的渔民老远搭眼一看,就知道场地鱼稠还是鱼稀。鱼场选好后开始叠堰,把泥堰叠成“捕鱼阵”。据说这种阵的发明者是三国时期军事家诸葛亮。叠堰要先叠“七坎”,也叫“八门子”,渔民叫“地堰”,主要起拦截鱼的作用。在主堰的中间叠出分堰,叠成圆圈形,一个接一个,这种形式也有叫“鬼扯腿的”。每个泥圈在不同的位置留出缺口,有的是进鱼的,有的是下须笼的。须笼形状很象卡腰的葫芦,口小肚子大。 渔民叠的泥堰,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捕鱼阵。鱼先是碰到地堰,然后顺堰一直往前走,接着碰第二个堰,还是一直往前走,不知不觉就入“阵”了。进阵的鱼跑着跑着发现空间小了,觉着不妙,便往回跑,跑来跑去又入另一个阵了。一旦进入独笼,再发现不妙,就晚了。独笼带倒须,许进不许出,只有等待被捉。返回 摆迷魂阵 乘船航行在微山湖上,在芦荡边,在水草丛中,在航道旁,在湖湾……百里湖面到处可见一座座“迷魂阵”——渔民们巧设的捕鱼机关箔塘子。 微山湖属浅水湖,且湖内多生水草苇蒲,高荷矮絋,适合在深水中生产作业的拖网一类的大型网具,在这里很难发挥作用。箔塘子却在这里大显威风。湖上渔民经过多年实践,由简单的箔塘子发展成了一座座机关巧设、一劳永逸、鱼过皆捕的“迷魂阵”。“迷魂阵”是用竹箔或者是网箔摆成的。胶丝鱼网线没出现前,渔民们用竹子编成一片片的箔,连成绵延的“迷魂阵”。现在,大都是用胶丝线织成网片,又用竹杆串连而成箔。网箔具有很多的优点,轻便、耐沤。那淡绿色的细细网线,在水中很难发现,更增加了鱼儿误入“迷魂阵”的可能。 “迷魂阵”相传是源起于三国时诸葛亮摆的八卦阵。乍看上去,虽蜿蜒曲回,好象是很简单明了。实际上却是尽藏机关,暗伏巧妙。别说是鱼儿,就是人误入其中,无人引导要想出阵,也非常困难。它的结构很是复杂,由行条、大廓、二廓、三廓、四廓、五廓组成。五廓里头设有闭塞。行条也叫路箔,长达150余米。行条笔直直的,鱼儿游到此,还以为很好玩呢,直用头去撞了玩,怎么也想不到其中机关暗伏。二廓也叫葫芦头,鱼儿进到这里,就有点开始“迷”了。原来,这二廓真的象个葫芦,越往里越大。于是在惊荒之中,鱼儿开始紧张起来。待进了三廓、四廓、五廓,这才发了迷怔。路越来越乱,越乱越找不着退路。急虽急,为时晚矣。急急地游来游去,迷迷糊糊的,就进入了闭封。这闭封象个阵眼,许进不许出,只要游进,可就真迷了魂了,明明见大湖水波荡漾,却使尽本事,再也不能离开闭封。只得干等着渔民划了小船来,乐悠悠地打开闭缝,轻轻地倒进船舱。渔民们把到箔塘捕鱼叫作“拾鱼”,再准确不过了。 下网箔,虽一劳永逸,但因是项技术性极强的活儿,不是人人都会的。只有那些常年混湖、经验丰富的老渔人才下得好,逮的多。湖这样大,箔往哪里下,行条的走向朝那,都是有学问的。枯水季节怎样下,涨水季节怎样下;春天怎样下,秋天怎样下;草地、明水地又怎样下……都是各不相同的。返回 端 把 子 “春到三月三,鲤鱼来上滩”。这是流传在微山湖上的一句渔谚。意思是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湖中的鱼儿喝足了春水,要甩籽繁殖。在这个季节,鱼儿比较服逮。微山湖上逮鱼的方法很多,微山岛人使用的“端把子”获利最丰。“端把子”是由两个人配合作业,使用的工具也非常简单。船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就是一个大端网子了。这个端网子的面积仅有被面大小,边沿有细纲,四只角用勒弯了的竹竿撑起,后端有一小兜,形状酷似一个大水舀子。 “端把子”之前,渔人先驾船选择地势。湖水不浅不深,附近没有水草,湖面是明水,能够被太阳照到,水温高的地方是“端把子”的最好地势,因为甩籽的鱼儿喜欢这种环境。选择好地势就插把子。这种把子的粗细,以一把抓满为宜,因此得名。把子选用苦江草、蒲草之类的水草秆扎成。 “布把”时用稿将它的下端插入污泥里,使“把子”不会随流漂去,然后在它的上边挂上乍草,算是为鱼儿提供一个谈情说爱的场所。 “端把子”技术要求是:一点不准弄出动静;使用的船具事先经过严格挑选、修理,船体要轻便结实;行进时要绝对悄无声响,就是连拴棹子的棹扣也要全部换上新牛皮条,而且还要放在豆油里浸泡数日,等完全变软了方可使用,这样做,是因为鱼甩籽时听到动静,就会马上四散逃窜。有人比喻“端把子”如做贼,确是很形象的。听“端把”人说:那怕是放一个响屁,也要影响三个把子不逮鱼。 “端把子”是在夜间进行。风平浪静,万籁俱寂,鱼儿从四面八方游来,母鱼甩籽,公鱼“嗤白”,围着把子上下盘旋,卿卿我我忙于作爱。 “端把子”船儿悠悠的荡来,神不知鬼不觉。这就要看摇船的功夫了,偎得太近容易被鱼发觉逃散;离得太远,端网子又够不着端。等船缓缓驶近适当的距离,前边负责端把的人半跪在船头上,轻轻将网子插入水中,再慢慢地伸到把子下边,然后猛地一端。等鱼儿发觉为时已晚。眨眼工夫,网子被端离水面,满网鱼儿蹦跳,鳞光闪闪,乖乖地任渔人收获了。端把逮的鱼品种很多,有鲢鱼、鳊鱼、鲤鱼、黄章鱼、朱红鱼等。尤以鲢鱼、黄章鱼为最多。这种逮鱼的场面很喜人,要是交上好运,一个把子就能端三四十斤,一夜下来,船舱、船头满是鱼,那经济价值就可想而知了。返回 湖上猎鸭 俗话说:“宁吃飞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野鸭是湖区餐馆有名的野味。微山湖中可以捕猎的鸟类中,野鸭最为常见。 微山湖上有五十多种野鸭,比较有名的有黑海番鸭、赤嘴潜鸭、赤头鸭、绿翅鸭、罗丝鸭、花脸鸭等等。赤嘴潜鸭长的很好看,赤红色的大扁嘴;深绿色的头,脖下的身子前为深灰后为浅白,灰白分明。黑海番鸭长着一幅绿色的扁嘴;除脑盖上的羽毛为浅红色外,全身呈浅黄色,翅膀偶尔夹杂几根灰白羽毛。赤头鸭的颜色比较单调,除红红的脖子显得光彩照人外,那灰色的大扁嘴,浅灰色的羽毛,整个一幅鸭态。 大约在明隆庆年间,微山湖以猎鸭为主的“枪帮”已形成规模。立冬至翌年的春天,是微山湖渔民打野鸭的最好季节。每至夜间他们撑上小,带着生铁铸成的鸭枪和鸭网,或出没于残留着苇草丛的湖水里,或滑行寒风刺骨的湖冰上;伺机捕猎一批又一批野鸭群。遇有水草的水域;枪要用草盖住,碰到明水处,人要身着白衣服,以防让野鸭识破。水浅时应下湖推小前行;水深时用脚划水,让小徐徐前进。湖上结冰时推小悄悄地滑行。这样以免弄出响声惊飞野鸭。野鸭在大湖上飞翔,如蝗阵铺天盖地一大片,落时如伞兵,翩翩而至,遍及湖上。野鸭在夜间睡觉时轮班站岗放哨。渔民深知野鸭这一习性,开枪前先举蒲棒做的火把,哨鸭见有火光立即鸣叫报信,野鸭们正在困头上,见无异常现象,群起奔向哨鸭啄之,流血为止。当火把再一次举起时,哨鸭不敢“谎报军情”了。猎人先燃一枪把鸭子惊起,接着燃第二批鸭枪,顿时湖面上阵阵巨响,烟尘滚滚,野鸭死伤无数,噼哩啪啦全落在湖上。不等伤鸭跑远,早有飞叉赶上。猎手个个争先恐后,把鸭子捞上来,然后过数分配。如果三五只鸭枪遇上“鸭窝”,一次打上千把只野鸭不为奇。野鸭亦可网捕。野鸭网是特制的刺网。鸭网下在没有水草的水域,下在湖水的下层。当野鸭潜水觅食,游入网下返回水面时,脖子被网眼套住而捕获。 微山湖名吃“南阳烧野鸭”以香、嫩、鲜闻名。其实,野鸭还有一种吃法,却鲜为人知。渔民把野鸭挂在连家船的竹竿上,风吹日晒自然风干后,加佐料上锅蒸熟。嘴嚼着吃,越嚼越香,余味无穷。现在野鸭受到保护,禁捕。餐桌上的野鸭子大多为饲养。返回 放 鹰 “满湖风皱碧琉璃,微子山前返照时;闲挂跢泊沙咀,红霞一抹晒鸬鹚。”这首诗是清代号称渔洋山人的一代明宦王世祯游湖所作。最后一句里的鸬鹚,指得就是鱼鹰。鱼鹰,学名鸬鹚,鸟纲,鸬鹚科。体长可达零点八米,羽毛主要为黑色而带有紫色,金属光泽。眼睛呈绿色,趾间有蹼。嘴尖长而带弯钩。鱼鹰在水中行动自如,矫健有力,真是天生捕鱼的好材料。驯报指挥鱼鹰下湖捕鱼,是微山湖人的拿手好戏。由于驱赶鱼鹰捕鱼酷似牧鸭放鹅。所以,这里管这种生产方式叫做“放鹰”。 放鹰大都是集体作业。所用的船只三条五条甚至十条八条不等,被分为“带船”、“打船”、“子”几种。“带船”是放鹰的指挥机关。“带船头”就是指挥员。当“带船头”可不容易。“带船头”是大家推选的,具有丰富的湖上经验而且德高望重。“带船头”在作业时不必体力劳动,有专人为其驾船,他只需站在船头发号施令就行了。“打船”紧跟着“带船”,“带船头”的一切命令指示都要首先通过他进行传达落实。担任“打船手”的人一般都是年青力壮、体力较棒的小伙子。“子”是这只队伍的最基本单位,主要担任驱赶鱼鹰捉鱼和从它们嘴上取下猎物的任务。 湖上放鹰捕鱼最好的季节是冬天。这时候鱼大都进入冬眠,鱼鹰就更容易抓得到。俗话说:“放鹰的大哥别发愁,看看岸上的柳树头”。意思是说,等柳树落光了叶子,才是鱼鹰捕鱼的最佳季节。 鱼鹰捕鱼,挺有意思。鹰下到水里后,先由“带船”引着在水面上划一个圆圆的大圈,行话叫耍“大环子”,然后再沿这个大圈的边划∞字型,这叫耍“小环子”。据说,环子耍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捕鱼的产量,这当然要看“带船头”的本领和眼力了。随着“环子”的急速缩小,人和鹰的精神越来越大。鱼鹰接二连三地钻进水里,出来时嘴上就会叼着一尾尾活蹦乱跳的小鱼。要是碰上大鱼,它们还会一起扑过去,把鱼抓住。这时候,最忙的要数驶“子”的人了,要准确迅速地把鹰捉住的鱼取回,放进船舱里。有些小鱼被鱼鹰吞进喉囊,他们还要抓住鱼鹰的脖子,把吞进的鱼给挤出来,然后再把它甩进水里。“打船手”除了配合“带船头”管好鹰阵外,有时也要取鱼。不过他所取的一般的都是大鱼。个别鱼鹰比较狡猾,抓住了大鱼不愿交出,想自己享用。这样“打船”就会冲过去,“打船手”拿着篙鞭猛甩,准确地扣住这只鹰的脚绳,把它捉拿上船,强迫它交出猎物,然后把它再扔进水里,用篙鞭一阵猛抽,以示惩罚,不过这必须有十分高超精熟的鞭法,要做到使其惧怕而不致被伤害为宜。 赶上鱼稠,鱼鹰连续不断地钻出水面,所有的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即使这样,“带船头”也不会去帮着挑鹰拿鱼,而是更有节奏地用竹篙敲打着船舷,嘴里哼着那古老而深沉的曲调,当地叫鹰号子,以显示出指挥员的大度风范。 放鹰一般从早饭后开始,直到傍晚才结束,行话叫“挑帐”。就是把鱼鹰用篙挑到船舷的木棒上。然后把他们扣在放鹰脖子上的草蔓解下来,从舱里挑些小鱼,一条条地抛给鱼鹰享用,算是对它们一天辛勤劳动的奖励。鹰船上的鱼,渔民叫“架网”鱼。 微山湖里的鱼鹰比较出名,全国许多有淡水湖泊河流的地方,都到此购买雏鹰。有时候,一只好的雏鹰要卖三、四百元。返回 |
微山湖在线站内搜索 | ||
|
|||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 上页 下页 |
|||
2001年中国.微山湖ZJM制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