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区概况—湖区产品—湖区文化—湖区旅游—湖区一瞥—荷花展厅—咨询建议 | ||||
首页>>湖区战斗故事>>风物风光>民风民俗>特产美味>渔猎撷趣>>湖区诗文歌谣 | ||||
■ 湖区民风民俗 | ||||
□指路 □春节 □灯节 | ||||
指 路 指路又称“喊路”是微山湖区的一种丧葬习俗。在整个丧葬过程中共有两次指路。 第一次指路是在人倒头(人死谓倒头)后不久,是死者的亲属在家中与死者举行的第一次告别仪式。人倒头后,亲属不能马上就哭,待指路后才能举哀痛哭。人们认为,如果不指路就哭,就会使死者迷路。指路前先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如:为死者整理遗容,用麻披子为死者捆上双脚,为死者蒙上蒙面纸;在大门口挂上火纸嘟噜,用白纸条封门;给孝子缝制孝帽,准备孝衣,砍好哀棍子;给孝子剃百天头(指孝子此次剃头后,为尽孝要过100天才能剃另一次头);孝子穿戴孝衣扎孝绳等等。这一切准备停当后才能指路。指路一般由长子执行,如长子殁,则由长孙执行。如长子死后又没留下长孙,指路才能由次子执行,依此类推。指路时,长子要站在桌子上或椅子上,面向西南,右手拿一根竹杆,也指向西南,连喊三声“爹(娘)!西南明光大路去——”,据考,向西南指路,与人们信仰佛教有关。因佛教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印度正是在我国的西南方向。西南方向的路是明光大路,那里通往极乐世界,总之是希望死者成佛,能成正果。在三次喊路结束后,全家才能哀悼痛哭。 第二次指路是在送盘缠时举行的。送盘缠即是给死者送行,送路费。送盘缠是死者亲属与死者举行的第二次告别仪式,一般是在丧日的头天傍晚举行。孝子率孝眷在灵前行礼拜奠毕,然后排队向村外行进,为死者送行。队伍是按照长前幼后、男前女后排列的。每个孝子一手拄哀棍,一手捏一根点燃的香。送行时孝子绝对不能发出哭声,道理还是怕死者迷路。送葬队伍是静静地缓缓地向前进发。一般在村外路口设祭案行礼祭奠。女孝子原在男孝子的后面。在男孝子将要到达祭案时,女孝子便快步跑到了祭案的前面,准备焚烧纸轿、纸马、纸牛等祭品,一般距祭案10米以上,以不影响男孝子祭奠为宜。男孝子要在祭案前拜祭3次。第一次要向外行礼(行的是九叩礼,即跪在地上磕9个头,是最重的礼仪,以后两次也是行九叩礼)。意思是,用尊敬的方式,让诸神鬼退避,为死者扫清前进的道路;第二次是向来路行礼,即向村庄方向行礼。因这时死者的灵柩(现在是骨灰盒)还安放在家中。意思是把死者从家中接出来,以便送走。第三次是向西南方向行礼。这是最后的告别仪式,把死者送往西南明光大路去。第三次行礼毕,大孝子(死者长子)才能指路。此次指路方式与上次一样。大孝子站在椅子上,面向西南,右手持竹杆指向西南,连喊三声“爹(娘)!西南明光大路去——”。这三声喊,真可谓感天地,泣鬼神,让人撕心裂肺。也只有在这时众孝子才能失声痛哭,一遣悲怀。在喊路的同时,女孝子则焚烧带去的纸轿、纸马、纸牛等祭品,以让死者享用。同时,她们还在喊着先死者死去的死者晚辈(一般是殇了的小孩子,)的名子,要他们替死者背褡子(褡子即褡裢,装钱物用的长方形口袋).其原话是:“××,替你爷爷(奶奶)背褡子”.指路结束后,孝子仍按来时次序排队痛哭回家,送盘缠告结束 返回 春 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节。微山湖渔民保留着几百年来形成的特有习俗。 每到农历的腊月十五,湖上的一切活计停止。远去捕鱼、猎鸭和外出的人们陆续赶回家里父母身边,准备与全家老少一同过年,共享天伦之乐。男的便开始外出赶年集,备年货,购买猪肉、猪头、整羊、鲜红活公鸡、母鸡,青竹,香帛、鞭炮、蜡烛、调料等,选择春联,给全家老少置办新衣裳。女的在家打扫卫生:船内船外,灶前灶后,桌上桌下擦得干干净净。为了显示家庭富裕,也期盼来年生活更美好,女人们竞相展示手艺,蒸上几锅、十几锅“发糕”、“佛手”、“玉兔糕”等千姿百态的面食,还拿出专为春节盖饭绣的“龙凤”饭布,盖在馍篓上。酥上几大筐——鱼、肉、山药、土豆等——油炸酥菜。老年妇人还要带上孙子、孙女去龙王庙敬龙王。白天,男的赶集,女的在家忙活;晚上,一“帮”或数“帮”组织起来排练耍龙灯、舞狮子、唱端鼓腔等文艺节目。 除夕,年三十这天,最为忙活。男的忙贴春联,请上“大王”神像(神牌)和“八大全神像”,摆上先祖牌位。院中(或船头上)插上备好的青竹,青竹系上花生、红枣和用锡箔或“金纸”叠成的元宝串(现在有的还配上霓虹灯)等,名曰“摇钱树”。预示着来年“招财进宝”。然后,放上一挂鞭炮。一是表示庆贺全年的一切活动顺利完成;二是招呼诸神来家里就位。鞭炮放过后,临近的亲朋好友互相走访,名曰“辞岁”,讲些吉利话。女人们则准备“填仓”,即包晚饭的饺子。 除夕夜,全家老少“守岁”。年长者开赏小辈压岁钱,俗称“压岁钱”。在开待岁钱的同时每个孩子分得一份糖果。长辈并告诫孩子“三不准”:不准讲粗野话,不准打架,不准做不礼貌的事。建国后渔民孩子有了上学机会,长辈又增加了一条:要好好学习。“守岁”时,全家人坐在灯前、炉旁,品尝着美酒佳肴,叙旧话新,通宵不眠。渔民把“守岁”看的很重。因为除夕“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五更时分摆上大供,点上香烛,放了鞭炮,全家人磕头供神,敬先祖。 初一,这天,全家老少一大早起来更换上新衣裳,渔家姑娘媳妇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早饭吃饺子。饺子是由年三十包好的。一般人家在包饺子时放上一枚或几枚铜钱(后为硬币),谁能吃到预示着谁就在当年交好运,福气旺盛。为了讨个吉利,一般成员吃着就夹到家长碗里,让老人交上好运,全家跟着“托福”。当年如有新娶的媳妇,在包铜钱的同时,再包上两个带枣的饺子,意在吃枣就早得小(男孩)。包枣的饺子,女主人一般做一个小小的记号,便于往新媳妇碗里盛。新媳妇若吃着包枣的饺子,也不立即吃掉,有意无意的细(慢)吃或把枣仁吐在显眼处,让小姑或小叔子发现好戏闹。万一盛不到新媳妇碗里,公婆吃到,就通过媳妇的小姑子或小叔子转到新媳妇碗里,要是小叔子、小姑子吃到,那就更不敢怠慢了。新媳妇稍一谦让就“笑纳”了。媳妇和小姑或小叔戏戏闹闹,在欢乐的气氛中就吃好了第一顿年饭。谁家的饭早,便意味着谁家新的一年勤勉,有朝气。如亲邻来拜年还没吃饭,便认为这家懒散。到邻居家拜年,主人应先打招呼,这个“招呼”不是平常的招呼,而是编了一套歌谣,谓之“喊好”。“喊好”,即“见面发财”、“新年好”等祝福之类的吉祥话。主人先喊,拜年者随喊“好”。别人到自家船上拜年,不论平时关系如何都要好生款待,否则,就被大家耻笑主人不懂事理。这一天相互见面,不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喊好”。初一这天,男的可以随便到任何人家拜年。女的只能去自家伯叔和本族人家拜年,不得到族外拜年。 初一为一年之首,为迎春纳福,各家都不扫地,尽管庭院或船上爆竹纸屑很多,也等到过了初五才打扫,生活垃圾也要到初五以后才清理出去。据说是让财神常留,清除出去,财神就跟去了。 初二 正月初二,女的去临近外姓船上拜年而后携夫带子去娘家拜年。男的也可带媳妇、子女走访远路亲朋。年前排好的文艺节目开始演出。喜庆气氛,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渔民文化事业的兴起。春节的封建意识逐渐淡化,文明、祥和、高尚的新风俗逐渐流行。"拥军优属""尊师重教"活动和朋友之间互赠年画、赠贺卡等活动给渔民春节增添了不少新内容。返回 |
||||
第(1) (2) (3) (4) (5) 页 >>下一页 | ||||
2001年中国.微山湖ZJM制作 Tel:0537-8184895 E-mail:ws@wshol.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