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数增长,但由于这种大幅增长也是建立在农业税收的减免、上年遭受自然灾害后农产品呈恢复性增长及价格上涨较多的基础之上的,城镇居民收入总量较大,差距仍比较大。可以肯定地说,随着这些作用的释放,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二)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日益恶化。济宁是典型的以煤炭为主的资源性城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各县市区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方面,往往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上了一批大有污染项目,对煤炭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也步入高峰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实现根本性转变。有的县市区的生态也被破坏,农村居民的生存条件日益恶劣。目前全市土地塌陷面积近20万亩,且每年以2万多亩的速度递增。塌陷地大部分是“吨粮田”,涉及范围已经达30多个乡镇,300多个村庄。另外,从经济发展需要看,济宁实现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目标,必须加速工业扩张,环境承载的压力预计提高3-5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三)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近几年,济宁农村的卫生事业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据2003年济宁市妇女儿童规划监测统计,城镇的自来水、卫生厕所普及率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已分别达100%、100%、96%,但同期农村这3项只有70.1%、65.4%和67.3%;农村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高出城镇5.7个、0.52个和1.04个百分点。从医疗卫生条件看,农村医疗网点少、水平低、设施差的问题普遍存在。全市县市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病床数为7.3张,不及城市地区59.1张的八分之一;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为10.5名,也不及城市地区62.5名的六分之一。另据对134个乡(镇)统计,2004年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包括诊所)为8.9个、卫生技术人员20.9名、病床数12.2张,在包括了诊所的情况下还大大低于城市地区和县域的平均水平。乡村两级医疗水平低、基础设施及条件差,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尤为突出,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远未从根本上解决。
(四)城乡居民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知识作为除劳动、资本之外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第三要素,是现代经济增长新的源泉,经济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智力、教育、能力的竞争。科教兴国,教育是基础;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就业技能,教育是关键。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无法解决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市。全市农村劳动力且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8%,而城市占39.8%,农村低于城市27个百分点。收入决定了消费,1995年-2004年,城市居民人均用于娱乐教育方面的支出由334.77元增长到640.99元,农村居民102.78元增长到332.43元,城乡差距由1995年的1.9倍扩大到2004年的3.2倍,农村和城市学生在“普九”教育方面差距较大。城市孩子享受着良好的教育,各种兴趣班应有尽有,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而农村的孩子完成“普九”教育还有困难。此外,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也都主要集中于县城以上的城镇、城市,农村即使有少量分布,其设施的规模、档次等也极难以与城镇、城市相比。
(五)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任务还相当艰巨。由于合作医疗基金收缴和管理制度不健全,保障资金额度极为有限,加之报销比例偏低、手续繁杂、药品价格高于市场等原因,农民的受益面和受益水平受到限制。截至2004年底,全市享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数70.5万人,仅占农业人口的12.5%。二是农村的低收入保障和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城镇居民已经基本建立了养老制度,而在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仍然较低。根据济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4.85万人,仅占全市农村人口的11.5%。三是社会安全体系不完善。在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建设还不到位,随着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分配方式的多元化、用工制度的市场化等导致安全事故日益增多,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2004年,全市因交通、火灾事故死亡的人数512人,几乎每天就有2人死亡,事故损失1024.6万元。
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市场等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多方并举,整体推进。近年来,济宁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待遇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但这要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政府部门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唱主角”,统筹公平和效率的收入分配。政府改革既连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连接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为此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主动消除机制和体制性障碍。一方面,成立健全专门决策机构,全面负责指导和组织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凡是可以打破的垄断,政府部门就要让给市场,以缓和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如在教育、卫生、治安、公共服务等领域方面,在保证这些方面公共品供给的前提下可鼓励私人投资,以补充公共品供给不足。政府只提供基本的教育和医疗等公共需求,高层次的、差别化的需求可以由市场得以补充完成。另一方面,统筹协调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拉开差距是提高效率的动力,但是如果差距过大,不公平问题就会突出,克服不及时,就会侵吞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提高效率的成果。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低收入者占最大比重的金字塔形结构,而是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最大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目前济宁低收入者多,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劳动收入,民间投资不足。因此,要鼓励私人投资和科技入股,鼓励创业,把增加居民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作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可靠途径。
(二)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城乡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发展滞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在充分有效地利用城乡资源、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把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城乡生产要素、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和生产力布局,以工哺农,把城市科教文卫发展面向农村辐射,尽快实现城乡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产业体系一体化。重点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同时,科学规划城乡产业,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布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稳定农村科技推广队伍,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着力构建环境、交通、电力、信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农户集中。
(三)构建城乡统一管理的新体制,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全面平等。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解除制度约束的突破口,从目前最为棘手的城乡关系入手,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从体制上改革城乡分割管理、规划分权、基础设施建设分开的模式,建立和完善以县域为基本管理单元、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使每个济宁人得到平等的保障权、发展权,拥有同等的获得发展的条件,具有同等的获得财富的机会。同时,在户籍制度、税收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消除政策“歧视”,使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四)构建保护"三农"的政策体系,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也是济宁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调整的关键时期。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农民增收缺少重要支撑,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农村。重中之重是占全市70%之强的农村。济宁有纯农业人口560多万,全面小康指标到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这是一条硬杠杠,是济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大难点。因此,在政策取向上,尽快建立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机制,强化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基本建设投资,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变。同时,积极落实好减负政策,将农村低保人群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为贫困农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认真落实好“五个统筹”,率先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当前,全市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在全市经济在高位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做大经济规模,做强经济实力,努力增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先发优势,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的首位,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发展中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以济宁城区为纽带,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促进济宁城区与其他县市区共同发展;统筹好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巩固和扩大开放型经济的领先优势;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
(来源: 中国信息报 郑钦祥 刘雯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