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决定[2005年12月7日]
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是市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全市新世纪初三大奋斗目标。为加快文化名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在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草拟了《关于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决定》(征求意见稿)。为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增强政策文件的针对性和可操性,现将该《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刊发,向社会征求意见。希望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建言献策,并于12月3日前将意见反馈给市委宣传部(联系电话:2348425)
中共济宁市委 济宁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决定
(征求意见稿)
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中央与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围绕我市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的战略定位,现就加快文化名市建设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化是民族之根,是城市之魂。随着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文化的力量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加快文化名市建设,对于我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执政能力;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全市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对于充分发挥济宁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发展新格局,增强发展新优势,提升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对于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特别是市第十次党代会作出建设文化名市的战略部署以来,全市上下把加快建设文化名市作为推进济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孔子研究院、运河文化广场、新世纪广场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初步建成,争取国家规划建设中华文化标志城并不断完善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打造"孔子文化节"品牌、提高我市在国内外的文化影响力,繁荣戏曲、杂技等文艺精品创作与演出取得明显成效,文化名市建设有了较好的工作基础和发展态势。但是,必须看到,我市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还欠帐较多,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实力较弱,城市文化功能不完善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与我市确立的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组群结构大城市的战略定位不相适应,与我市的经济发展地位不相对称,与我市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优势不相协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站在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扎实工作,积极推进文化名市建设步伐。
二、进一步明确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口,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为推动力,着力实施"九大工程",建设"十大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我市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充满活力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名市,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快更好地发展。
加快文化名市建设,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新的工作理念,尤其要实现"五个转变":即在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上,要从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上,要由政府办文化向政府管文化转变;在发展文化的价值追求上,由过去单纯强调社会效益和意识形态导向向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转变;在区域文化建设的目标选择上,由大而全、小而全向抓特色、创品牌、向规模要效益转变;在文化发展和改革推进方式上,由过去等待条件全面推进向创造条件重点突破转变。
(二)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现代文化与济宁历史文化相统一,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拥有先进配套的文化设施、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儒雅的市民素养和祥和开放的城市形象,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与竞争力的文化名市。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GDP增幅,到2010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逐步将济宁打造成令海内外华人向往的中华文化标志性城市,具有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名城,世界儒学研究与文化交流中心,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发展基地和文明道德礼仪之都。
三、大力实施文化名市建设的"九大工程"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快文化名市建设,必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实施以下"九大工程"。
(一)实施文化设施建设"基础工程"。文化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必须具备的文化功能,也是城市文化个性品位的具体体现。建设文化名市必须按照建设组群结构大城市的战略定位,把文化设施建设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的文化基础设施。今后5到10年内,要着力抓好国家文化工程中华文化标志城的规划建设,力争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和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建设"十大文化设施":济宁会展中心、体育中心、艺术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报业大厦、图书馆、科技馆、运河音乐厅、运河大剧院、孔子研究院二期工程等。还要统一开发几处城区文化娱乐业集中性街道与区片。进一步优化西部城区文化设施,规划建设高品位、开放型的东部城区文化科技场所,加快北湖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形成一湖托两城的文化功能区布局。进一步完善博物馆、体育馆、运河文化广场、新世纪广场、仙营绿地、光河绿地、人民公园、双拥园、古运河文化带等城市文化活动功能设施。在各广场和道路、滨河绿化带中,建立一批高品位、能够体现始祖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梁祝文化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人文雕塑和现代雕塑景观。加快曲阜和曲阜新区一批文化旅游标志性设施建设步伐。各县市要统筹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完善"三馆一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城区文体服务中心)等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各乡镇建设多功能文体站,人口在5万以上乡镇的驻地建设图书馆、文体馆(站),各行政村建设多功能的文体活动室(院)。
(二)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是文化名市建设重要而独特的宝贵资源。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就是要实现济宁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积极抢救、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博物馆建设等工作,构建比较完备的不可移动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体系,逐步建立富有济宁地域特色的博物馆聚落与网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和实施民族民间艺术保护规划,加强对嘉祥唢呐、山东梆子、鲁锦艺术、兖州花棍舞等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发掘开发利用,做大一批民族民间艺术品牌活动项目,逐步建立一批民族民间艺术产业基地。市里在嘉祥县进行以地方与民间文化保护开发为重点的文化发展综合试点,探索经验,引领全市。
(三)实施文学艺术创作"精品工程"。要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扶持和推动文艺、社科、新闻、出版四类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重点扶持一批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具有全国影响的影视、文学、戏曲作品,扶持一批以反映孔、孟、颜、曾、子思"五大圣人"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历史名人丛书或影视剧,扶持一批以始祖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梁祝文化、邹鲁文化等为重点的济宁历史文化研究成果,扶持一批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剧目,扶持一批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项目,力争到2010年,创作生产50项左右的各类文化精品,努力打造若干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文化品牌。
(四)实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工程"。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是推动文化名市建设的动力。按照中办发[2003]21号和鲁发[2004]15号文件精神,结合济宁实际,积极推动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市文化体制改革任务。要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行政职能,改进行政审批和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文化市场体系的发育,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机制,对授权经营的国有文化资产进行经营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逐步建立文化专业(行业)协会,发挥其确立行业规范、监督行业自律、保障行业权益方面的职能作用。建立健全文化企事业单位运行机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三项制度改革,实现全员聘用制度,建立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财务管理,加强经济核算,降低消耗,优化服务。调整文化事业单位结构,改变低水平交叉重复、规模过小和服务单一的格局。经营性文化企业要以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试点先行、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原则,确定济宁日报社、济宁广播电视局、济宁电影公司、济宁杂技团等单位为我市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各县市区也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各级各类文化事业单位都要按照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相结合、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适应市场需求,宏观调控有力、微观竞争有序的要求,切实增强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
(五)实施重点文化产业"培植工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大力培植文化龙头企业,逐步发展传媒、会展、体育、影视、文艺演出、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出版发行、信息网络及动漫产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逐步组建和培育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影视集团、演艺集团和印刷出版集团,拓展经营,壮大规模,激活内力,努力提高竞争实力。广播电视台要整合广电媒体资源,以提升品牌栏目竞争力为重点,逐步实现"频率和频道事业化、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采取先期局台合一、自收自支、企业化管理,然后拓展经营领域向集团化转轨的两步走发展方式,争取"十一五"时期有突破性发展。济宁日报社要在继续争取国家批准增办文报刊的同时,采取多渠道争取吸纳资金,尽快建设报业大厦,并通过招商、租赁、联办、股份制等形式,逐步建成集报纸出版、印务、信息传播等一业为主、多元经营、规模发展的报业集团。加快专业艺术团体改革步伐,通过全面整合,共享人才资源、设施资源等方式,积极探索文企联姻路子,推进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艺术研究所、剧场等联合发展,逐步组建济宁艺术剧院,充分发挥名人、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推动文艺演出业的发展。认真研究筛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不断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和档次。积极支持市电影公司在成功改制的基础上向集团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制及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投入机制。积极引进外资发展文化产业。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开发市中区的文化娱乐产业,曲阜与曲阜新区的文化旅游、文博会展和动漫产业。各地要加强对民办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持,把民办文化企业和产业项目纳入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加强引导,并大力培育一批民营龙头文化企业和特色文化企业。
(六)实施文化旅游"品牌工程"。在全市文化旅游发展中,要始终突出打好孔子这个国际品牌,借助筹建中华文化标志城、联合国设立"孔子教育奖"等机遇,从形式到内涵,促进文旅深度结合,面向全球不断增强优势品牌效应。具体要按照"搭建一张区域目的地网络,打造两大旅游中心(副中心),培育三个旅游发展带,建设四个旅游功能区"的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我市文博旅游资源优势,做好文旅结合文章,搞好景点连线,重点打造八大文化旅游品牌:即打造以"三孔"、"四孟"、"曾子庙"为主要载体的"孔孟文化之旅"品牌;打造以中华文化标志城为主要载体的"华夏文化之旅"品牌;打造以黄帝城为重点,以寿丘、少昊陵、太白楼、伏羲庙、蚩尤冢等为主要载体的"始祖文化寻根之旅"品牌;打造以运河文化遗产为重点,以微山湖、南阳古镇、北湖、古运河风光带、分水龙王庙为主要载体的"运河文化之旅"品牌;打造以汶上中都佛苑为主要载体的"佛教文化之旅"品牌,打造以水泊梁山为主要载体的"水浒文化之旅"品牌;打造以微山马坡梁祝墓地、邹城峄山梁祝读书处为主要载体的"梁祝文化之旅"品牌;打造以国家级森林公园、济宁农高园、李营苗木基地为主要载体的"生态文化之旅"品牌。要从游、购、娱、食、宿、行等旅游要素的多角度出发,在济宁市区与曲阜市积极打造"商业步行一条街"、"古玩工艺一条街"、"文化娱乐一条街"、"地方名吃一条街"、"运河风情一条街"等文化旅游消费热点品牌。要通过精心筹划各类有影响的主题宣传活动、媒体宣传形式、影视与文艺作品创作,大规模、高层次实施文化旅游市场营销,全方位打造品牌内涵、品牌标识、品牌文化和品牌资产,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确立济宁品牌定位。
(七)实施社会文化活动"繁荣工程"。社会化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深入开展社会文化创建活动,到2010年,8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省级以上社会文化先进县标准,90%以上的乡镇达到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标准,完善乡镇文化中心站,村村建有文化大院,力争把我市建成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市。利用重大节日,广泛开展经常性群众文化活动。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创立企业文化品牌,塑造企业文化形象。积极开展优秀影片"下农村、进工地"活动,深入推进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工作,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活跃繁荣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实施"蒲公英"计划,加强少儿文化工作,全方位提高城乡居民文化质量,占领城乡文化阵地。加大文化市场管理改革步伐,促进文化市场发展与繁荣。探索市县、大企业互动、联动方式,努力办好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继续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式,精心组织举办好每年一度的国际孔子文化节,不断拓展孔子品牌走向世界的深度和广度,努力把济宁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城市。要以创建体育先进县、体育先进乡镇为抓手,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全民体质。积极创造条件,参与承办全国性或全省性体育竞赛活动。以迎战全国十一届运动会为抓手,努力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争取在国内外体育赛事中多拿奖牌。
(八)实施全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加快文化名市建设的核心内容。要以全体公民为对象,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着力增强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积极开展以"文明济宁"十大行动为抓手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的创建水平,深化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文化阵地建设和整治文化市场、社会风气为主题的"双建设、双整治"活动,进一步开展创建学习型社会和节约型社会活动。大力弘扬"不怕困难怕落后,团结实干创一流"济宁精神,团结和凝聚全市人民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政策教育,鼓舞人心,释疑解惑,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开展以创建"弘扬优秀传统、塑造诚信济宁"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倡导诚信之风,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在全社会弘扬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礼仪、生活礼仪、职业礼仪。开展以普及科学知识、普及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双普"活动,增强法制意识,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努力使我市农村文明一条街建设向文明小康村、文明生态村方向发展。
(九)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文化人才是推动文化名市建设的可靠保证。要按照人才强市的总体部署,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名人。一是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人才培养体系,以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扎实推进现有文化艺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继续教育工作。有计划地选拔一批文化人才利用各种渠道深造教育,努力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文化人才信息库,发挥人才市场机制,以灵活方式与优惠政策,面向全国、全省、全社会招聘、引进高精人才。要从人事编制、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待遇等方面,切实解决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加快优秀人才集聚。三是进一步完善文化人才政策,建立企业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的招聘用人机制。在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实行招聘制和人事代理制,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在职称评聘、成果评奖、业绩考核等工作中,打破学历和资历界限,以创新能力和工作实绩为主要衡量标准,奖励优秀文化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舆论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开辟人才队伍"绿色通道",构筑济宁文化人才高地。
四、切实加强对文化名市建设的组织领导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化名市,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狠抓落实。
(一)强化领导责任。要切实把文化名市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靠上抓、具体抓,几大领导班子要合力抓。建立文化建设工作项目分工负责制和重大问题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好文化名市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争取每年都干几件大事、硬事、实事。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确保文化名市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加强对文化名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全市文化名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吕在模任组长,赵树国、祝金焕、陈民任副组长,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人事局、市国资委、市建委、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局(台)、济宁日报社等单位负责人任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具体负责文化名市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推动文化名市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制定优惠政策。要根据国家法规政策,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试行意见》,设立文化事业发展专项投入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实施税收、土地、工商优惠扶持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建设投入格局,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三)严格考核奖惩。从2006年起,把文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决策目标、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三个体系"的重要内容。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县市区"一把手"工程,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研究建立科学的文化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制定科学可行、操作性强的文化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工作一并部署、一并落实、一并考核。为激励先进,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市里设立"文化名市建设突出贡献奖"和"文化发展创新奖",定期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四)加强理论研究与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院、市委党校、济宁学院的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功能,加强与全国重点文化研究机构的合作,在曲阜师范大学联合设立济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推进对文化名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培训与创新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方式,层层宣传,广泛动员,大造声势,使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名市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建设文化名市的紧迫感、压力感和责任感,再掀建设文化名市的热潮,形成人人参与、共建文化名市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完)
相关链接:
·联合国设立首个以中国人命名奖项“孔子教育奖”[2005年12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