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区概况湖区产品湖区文化湖区旅游湖区一瞥荷花展厅咨询建议
首页>>湖区来风
  湖 区 来 风


 

广告免费招租位置






13964914895

              ·“寻觅张良墓踪迹”之一[2004-05-30]
   张良驾鹤西去,晃晃悠悠居然已2100多年了。在2004年第一场春雨之后,到禹州、原阳、兰考三地寻找历史中的张良。历史文明的碎片,倘若循迹去寻觅,总能捡拾些吧。
   张良的老家在河南禹州,所以禹州作为第一站。
   祠堂遗址说张良
   在禹州(韩国都城阳翟故地)张得村,直往子房祠遗址方向去。
   在张得村与杜庄村之间有所学校,学校教学楼前是一片空地,禹州人告诉我:“这便是子房祠遗址所在地。”
   70岁的村民苏得水用脚步踩出一个矩形,示意那被毁弃的殿堂的大校乱草荒土间,隐约可见青砖的墙基,青石的柱础,村民说,这里就是古老的子房祠所在的地方。4年前,有人花800元钱雇来一支工程队,把子房祠的残垣断壁扒了个精光。施工中死掉了一个民工,当然,那只是一场意外事故,而非村民们联想的所谓报应。
   热心的苏得水领着我来到学校南墙外。在田野里的一处浅洼地,老汉用脚连踩带跺,他的动作很夸张,嗓门也很高:“这儿过去有一座圯桥。”
   我说:“不是真的吧?”
   “哪里是真的,真的在江苏那边。我们这里是‘假圯桥真张良’,圯桥只是一个象征哩。”
   “张良拾履”的故事太著名了,从西汉到今天,它不知被人重复讲述了多少回。当我还是毛孩子的时候,就听到了这个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后生在下邳(今属江苏)的一座桥(就是后世所说的圯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他的鞋子丢到桥下,然后不客气地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拿上来,那后生一听先是愕然,而后就想揍这老头一顿。但看在老人年纪比较大的份儿上,后生强压着火气到桥下把鞋子捡了回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后生想,既然给他捡了鞋,再穿上也无妨,于是跪下为老人穿上。老人笑了笑,就抬腿走人了。那后生对此感到很奇怪。老人约摸走了一里多地,又背着手拐回桥上,说:“你小子有培养前途!五天后的早上,咱俩在这儿见面。”后生觉得蹊跷,就满口答应了。五天后的平明时分,后生来到桥上,老人已经在那里了。老人愤怒地说:“和老人相约,你小子却迟到了,像话吗?回去!五天后早点儿来。”
   第二次,后生鸡鸣之时就前往赴约,但还是迟到了。第三次,后生半夜出发,总算赶在了老人的前面。老人笑眯眯地说:“这样做才对呀,然后拿出一册书说:“你把这本书读透了,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三年后,你会再见到我,那济水之北谷城山下黄石头就是我。”说罢,老人扭头就走了。天亮之后,后生发现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此后,后生常常诵读这本书,后来果真成了个大人物。
   我小的时候,上辈人常常拿这个故事来勉励我们毛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后来我才知道,故事中的那个后生就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谋臣张良。
   张良在桥上接受一位老人赠送的兵书,因此而成了英雄人物,这件事确实近似于一个神话。一般的老百姓都把圯上老人看作鬼神,宋代的苏轼则对此不敢苟同,这位文豪在《留侯论》中说:“你怎么能知道那位老人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老人有不便道破的深意,他是在试探一个富有潜力的少年。老人的用意不是向张良授书,而是教他学会忍耐。”
   张得街上问张良
   站在杜庄村子房祠的圯桥旧址向东望去,三四百米开外便是张得村。当地人说,张得村便是张良故里,村中曾有一通“留侯故里”石碑,今天已经不存,没人能说得清它到哪里去了。杜庄村人曾领我看过刻着“子房寨”三字的石头门额。老寨门被拆掉后,一户人家把这个门额放在院子里做了石板桌。门额上面的“子房寨”字迹清晰,为同治六年二月所刻制。
   张得村虽没了碑文,但抵御刀客的老寨墙老寨河尚残存。从水浅处越过寨河,再从土寨墙的豁口处进入张得村,眼见的房舍多半是老宅旧院。我突然间有了找到“张良”的感觉,恍若有一只手一把把我拽入了历史深处。
   张得村分东西两个自然村,中间夹着南北走向的张得街。张得街的沧桑感出乎我的意料,从街两边那些商铺银号的建筑形制看,这些老房子大抵建于清末民初。顺张得街南去,是通往郏县的旧官道。想来昔日这里一定是商旅过客络绎不绝,不然怎能活生生造就一个商街?
   如今的张得街已没了以往的繁华,连张得乡乡政府也耐不住寂寞,从深宅老院里迁出去了。街上静得出奇,静得舒坦,静得优雅。废弃的官道和老旧房舍虽不是秦汉遗迹,但它们一如环环相连的历史之链,暗示着历史的传承。
   正思绪翻飞之际,忽然听到一个女性嗓音招呼我:“都晌午了,来吃个变蛋、喝点水吧。”我数了一下,长1公里的张得街上只有三个店铺开着门,那打招呼的中年妇女是这街上唯一的糖烟酒小食品铺的主人。她那一声招呼,竟让我心里一阵热乎,本想接受邀请,可话到嘴边还是拐了弯:“不啦!张良老家是不是在张得村?”
   “都说是的,我也不知道。”
   女人的话音未落,对街面粉店外一个胖乎乎的青年接了腔:“你说的是不是汉代张良?我给你找一个懂的。”
   他把我领到一座高门大院内,喊了几声没人应,那张黝黑的脸立刻挂上了对不住人的表情。突然,青年满脸狐疑地问:“不晌不夜的,你问张良干啥?”
   我如实回答:“想写张良。”
   “我听说,张得便是张良的爹,所以俺村叫张得村。张良他爹是卖馍的。”那青年很认真地说。
   动身去禹州的时候,我原本也没奢望能够找到多少张良的踪迹:悠悠岁月,风吹雨打,宫阙楼台都化作了土,乱草黄沙早已把人迹车辙湮没。在今天的禹州,凡是能和张良挂上的地表建筑,都是后世建造以表纪念的,譬如禹州城外颍水东岸的张良洞。
   张良洞外忆故祠
   颍河从嵩山山谷里哗哗流出后,经禹州一路东去。禹州城东关外的颍河岸上依势挖掘有多个窑洞,其中便有张良洞。
   这些窑洞的始建年代不详,从使用有水泥这一点看,至少数年前有人整修过它。除了供奉张良的张良洞之外,并列的还有黄石公(黄石公即向张良赠书的老人,因后来化为黄石与张良相见而被称为黄石公)洞、观音洞、女娲洞等。中国的民间信仰就是这样,神啊仙啊人啊都掺杂在一块。不可以跟民间的历史观、鬼神观论真伪,不然便把那个年代人们的思想真相埋没了。
   如今女娲洞里有户人家“与女神同妆,户主名叫李怀柱,今年75岁,是颍河东小李村人。记者去的那天,李怀柱的女儿、孙女都在家中。
   坐在女娲洞外,抬头就可以望见八个字:扶刘兴汉,得道成仙。前四字的意思很明白,所以我着重问了后四字的来头。
   李怀柱老汉的女儿说:“师傅在此接了张良,张良也在此得道成仙。”那师傅,是黄石公还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赤松子?女娲洞北边的黄石公洞跟张良洞中各有泥像被供奉着,看来师傅该是指黄石公吧?
   民间话语不是无根无源的胡诌瞎说。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此后,张良“乃学辟谷”,想要成仙。辟谷就是不吃饭。
   依一般人的眼光看,张良有些傻气,放着位极人臣的好日子不过,非要不吃不喝地想成仙。刘邦的夫人吕后当年就看不下去,劝张良说:“人生那么短暂,你何苦自找罪受呢?”吕后强逼张良吃喝,无奈,张良只有从之。
   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是今天的我们了解张良生平的主要资料。在该文中,太史公最后记载了一个挺玄的传说:当年那位老人向张良赠书时曾说13年后将于济北谷城山下重逢,后来张良“从高帝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宝祠之”。张良见到黄石,随即把它供奉起来。张良死后,人们把他和黄石并葬在一起。每当祭祀张良时,大家也一并祭祀黄石。按《史记》所言,张良与黄石相见的地方该在今天的山东省东阿东北。
   在禹州“喷”张良,你获知的资讯多是支离破碎的,不过偶尔也有前后的勾连,如李怀柱老汉和张得街面粉店伙计的话如出一辙:张良他爹是卖馍的。一老一少相距数十公里,却都把张良贬为贫民。但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得分明:“(张良)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堂堂的一国之相,不知道为什么被老百姓给误传成了一个卖馍的。
   张良洞所在的土坡之上是旷地,这里有张良祠旧址。小李村的地就挨着张良祠的墙,李怀柱民国年间便在这地头“锄禾日当午”。李怀柱说,张良祠在民国时被土匪烧塌了。旧时张良祠占地100亩,用李老汉的话说:“有十多座琉璃瓦大房子。” 老人的话,被禹州市文物管理所的教之忠先生证实。教之忠说:“在张良祠旧地,还挖到过元代的石碑。”
   张良祠旧址现在是片空地,被围墙圈住,似乎想开发又搁置了起来。这里的旧祠无存,毕竟还有一个祭祀的场所张良洞;而几十公里外的张良故乡———张得乡杜庄村的子房祠只残存有地基,连个祭祀的地方也没有。
   这一趟禹州之行,我捡拾到的,是禹州人对张良的零星记忆。这就足够了,一个两千年前的人,至今还有老百姓记得,这还不够难得吗?

                                上页  下页
微山湖在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微山湖在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微山湖在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微山湖在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微山湖在线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001年中国.微山湖ZJM制作
Tel:13964914895  E-mail:[email protected]
联系人: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