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区概况湖区产品湖区文化湖区旅游湖区一瞥荷花展厅咨询建议
首页>>湖区来风
                ·寻访铁道游击队:首任政委能写会唱[2011年6月9日]

             
                   采访济宁微山县传唱艺人王广超(右)
     微山湖在线网2011年6月9日讯:日前,扬子晚报记者来到枣庄,又登上济宁微山县的微山岛,在电影主人公之一、王强原型王志胜儿子王金国陪同下,实地寻访铁道游击队和红歌中的故事.

                       铁道游击队首任政委能写会唱

  为还原真实,《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采用业余歌手演唱,电影中“小坡弹琵琶”确有其事
  70多年前,从山东枣庄到安徽蚌埠的这一段铁路上,曾战斗着一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铁路线和微山湖就是他们的战场,扒飞车,搞机枪;闯火车,炸桥梁,屡挫强敌,演绎一段段传奇,并随着50年代电影《铁道游击队》而名扬天下,片中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时间红遍全国。那么,真实的铁道游击队到底是什么样,与这支歌有着怎样的渊源,歌曲创作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日前,记者来到枣庄,又登上微山岛,在电影主人公之一、王强原型王志胜儿子王金国陪同下,实地寻访铁道游击队和红歌中的故事。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
                  微山湖上静悄悄,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爬上飞快的火车,
                  像骑上奔驰的骏马,
                  车站和铁道线上,
                  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
                  我们扒飞车那个搞机枪,
                  闯火车那个炸桥梁,
                  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
                  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
                  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 哎嗨……

  作  者
  作词:卢芒、何彬  作曲:吕其明  原唱:刘歌群  创作时间1956年  创作地点 山东

  创作花絮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还有一首姊妹歌
  作为家喻户晓的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作者吕其明等运用山东民歌中特有的音调,创作了这首有浓郁色彩的红歌,表现了游击队员在艰苦环境中的坚强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传唱几十年而不衰。

  吕其明在上世纪80年代为电视连续剧《铁道游击队》创作了主题曲《微山湖》。“电视剧中的这首歌,对我来讲,意义在于,整整30年后,再写同样的题材,机会难得。”吕其明告诉记者,30年后,用电视剧再拍这个故事,是要让人们记住那些英雄。风格上,吕其明依然保留了浓郁的山东民歌特色,整个主题音乐贯穿,又用上了土琵琶。“两支歌虽然相隔 30年,但应该是姊妹歌,都写同样的故事,同样的微山湖。”   

  爬上飞快的火车——铁路边上练就扒火车绝技  动车在枣庄薛城站停下,北行二三十公里到达枣庄市区中心站,枣庄市铁道游击队展览馆馆长潘福安等在那儿。这位10多年来自费创建展览馆的热心人士,联系到电影主人公之一、铁道游击队副大队长王强原型王志胜的儿子,年过六旬退休在家的王金国,一起陪记者寻找铁道游击队的足迹。                                枣庄铁道游击队展览馆馆长潘福安(左一)和
                                  电影中王强原型之子王金国合影

  “枣庄因煤而兴,铁道游击队活跃那会儿不过是一座集镇,歌里唱的‘车站和铁道线上’,就是津浦线以及连接枣庄煤矿的一段运煤支线。”王金国告诉记者,津浦线是单轨,新中国成立后早被京沪铁路取代,眼看着要运行高铁了;运煤支线还在枣庄城内,废弃了。果然,在枣庄老火车站,记者找到段段旧铁轨,一直向西伸展,消失在斜阳残照下的昏黄光影中。

  光影下还有王志胜和妻子建立情报站的陈庄,乃火车必经之地。因城中村改造,情报站消失了。“洪振海和父亲在枣庄长大,后来成了八路军排长。枣庄煤炭丰富,又扼大动脉津浦线,极具情报价值,八路军派他们搞情报。”王金国说。

  沿老火车站向北不足百米,乃洪振海等人开办的炭场旧址,市民和车辆从边上穿过,四周已不再是电影中的模样。火车站向南四五百米,绕过一排排铁轨,日军情报据点——国际洋行出现在眼前。洪振海和王志胜带人攻打时的墙洞还在,见证硝烟的老旗杆也矗立在大门上空,沾满岁月的痕迹。

  很难想象,起初情报站,炭场,日军宪兵队,洋行,就在方圆不到一公里区域,就在日军眼皮底下。直到日军觉察到炭场的秘密,洪振海和王志胜不得不把队伍拉出去。

  据王金国介绍,王志胜干过木匠,和洪振海从小在铁路线蹿上蹿下,跟铁路工人爬火车头,队员们大都在这条线上长大,摸透了火车脾性。晚清政府曾派拳师培训矿警,他们收徒传艺,习武风气渐渐传开。老洪和父亲有着好臂力,扒火车靠的就是这个。那时,日军铁路主跑货车,最快不过四五十公里,起步更慢。歌里唱他们能扒飞车,绝非夸大其词。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打完仗政委常编一支歌来唱
  “听过《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很多人以为铁道游击队主要战斗在微山湖,其实是个误解。”据潘福安等人考证,铁道游击队打出旗号以后,活动范围扩大到铁路沿线、薛城、峄城等地,微山湖乃后期根据地。面对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追杀,“铁道游击队离开炭场时有32人,到新中国成立,包括王志胜在内只剩5人,其余大多牺牲,少数变节,也有的离开了队伍。”

  最艰苦的时候,铁道游击队转移到微山湖中的微山岛,凭借天然的芦苇荡,还有岛上乡亲们的掩护,继续战斗。“队伍有斗志,爽气乐观,你想那时多困难,他们还有兴致,自创自唱,从未断过歌。”王金国说,队伍里能人多,第一任政委杜季伟算一个,他临沂师范毕业,能写会唱,每次打完仗,都会编一支歌,用的调调最多的就是小五更,一更怎么样,二更怎么样,三更……要一直唱到五更。队员们带着土琵琶的就弹;有的扯枝柳条或拿片树叶当口哨,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王金国听父亲讲过,那时候战斗紧张,政委写歌也是为了给大家鼓士气,调情绪。而电影里在湖边弹唱土琵琶的小坡,游击队中确有原型,就是大队长洪振海的警卫员曹德全,“他聪明伶俐,多才多艺,随身带着土琵琶,能现编现唱。”在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洪振海,曹德全不幸牺牲,成为32名老队员中第一个走的;更令人扼腕的是,他的哥哥曹德清,也就是电影中的林忠的原型,没多久也牺牲了。

  “我母亲也是游击队员,小时候听她唱过不少游击队的歌,第一首是二打洋行,战斗结束后杜季伟按捺不住兴奋,当即创作了一支,教给队员们悄悄唱的。”王金国回忆说,杜政委写过10多支歌,母亲都会唱,解放后还给他多次唱过,母亲去世前,电视台来做节目特意录这些歌,做了磁带,后来借给其他的电视台做节目用,再也找不到了。说到这儿,他惋惜地一拍大腿。

  唱起那动人的歌谣——微山岛上再听“土琵琶”
  听潘福安和王金国介绍,如今,枣庄民间的土琵琶很少见了,铁道游击队中流传的老歌,或许微山岛上还有人会唱。记者赶到微山湖畔,眼前片片蟹塘,不见当年为铁道游击队遮蔽踪迹的无边芦苇荡,京杭运河上的船队往来不息,从微山岛旁经过。坐渡船登上只有9.6平方公里的微山岛,远远望见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矗立在制高点。一路上,记者采访村民殷昭国等老人。他们告诉记者,为铁道游击队传情报、作掩护、供粮食的“堡垒户”还有不少后人,只是会唱铁道游击队老歌的,难以找寻。

  失望之际,忽闻一阵阵的歌声从纪念馆方向传来,正是《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记者疾步赶入纪念馆内,61岁的传唱艺人王广超正在弹唱。他是微山县人,早年曾在文工团干过,“50年代这首歌诞生起,我就会唱了”。之后他来到微山岛扎根,长年住在馆内,专唱红歌,主打歌曲有两首,一首是《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首是《微山湖》。10多年来,王广超带着祖传上百年的土琵琶,不光为央视唱过《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也为前几年新版的连续剧《铁道游击队》配唱。

  八旬曲作者回忆 绝不能写成洋腔洋调
  
时隔55年,80多岁的作曲家吕其明回忆起《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创作的情形:“大导演赵明来找我,让我给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插曲,我受宠若惊,毕竟当时才26岁。”老人家说,影片从头到尾节奏紧张,表现革命英雄主义非常充分,可觉得缺点什么,就向导演建议加支歌,表现铁道游击队的乐观主义精神,导演同意了。吕其明说,我在山东参军,到过微山湖,看过很多游击队员,他们半军半民,绝大部分也不识字,这样的游击队员绝不能唱洋腔洋调,那样人家也不信服。我感觉,还是应该有山东民歌的味儿。

  这支歌传唱几十年,鲜为人知的是,电影里,这支歌是由一群业余演唱者完成的,即使领唱的刘歌群,学过演唱技法,也被吕其明要求绝对不能使用,只能用本嗓子唱。“我找的全是业余的,因为荧屏上出现的都是游击队员,都是朴实的农民,如果一张嘴就来意大利歌剧的美声唱法,那就不对了,我特别要求演唱者唱得听起来非常真实。”【于英杰】

 相关链接:
    ·潘福安:让后人知道“铁道游击队”             〔2003年7月2日〕

2001年中国.微山湖ZJM制作 Tel:1566675697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