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山县生态建设现状与对策 [2004年7月27日](1)
近年来,微山县积极探索适合本地以人为本,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围绕“以湖富民,以工强县”发展战略总目标,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努力把微山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的生态县。
一、现状
微山境内有湖泊、湿地、平原、丘陵四种地形地貌,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比较丰富。全县总面积1779.8平方公里,其中南四湖面积126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1%,可以说南四湖是微山县生态系统的主体。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区。
南四湖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近年来,在生态县建设工作中, 加大了污染治理力度,辖区内的重点企业全部达标排放,水土流失得到了治理,沿湖、沿河绿化得到完善,乱围、乱挖、乱占的现象得到杜绝,湿地建设面积逐步扩大,野生动植物得到恢复。1982年微山县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南四湖鸟类自然保护区,1994年建立了国家级微山湖湿地自然保护区,2002年建立了省级南四湖生态功能保护区。2003年编制了《微山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目前正申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随着生态建设的深入,南四湖蓄水、调水、渔业、旅游、水运等多种功能将更大显现。
农业工业旅游业生态体系初具规模。1、积极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在滨湖涝洼地建设10万亩“上粮下渔”的生态示范基地,在两城、鲁桥、马坡等三个乡镇建设10万亩大蒜、芦笋农业示范区基地。以生态林业建设为重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开始实施环湖绿化带建设,完成了两城乡荒山绿化,白马河、房庄河、十字河等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35.9平方公里。至2003年全县有林地面积约72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8.6%。2、以湖产品芡实、莲藕为原料研制开发的保健系列产品,大量出口欧洲、东南亚,淡水龙虾加工成虾仁出口到美日韩等国,其壳制成优质含钙产品。采矿产生的煤矸石用于水泥生产,水煤灰用于建筑材料生产,利用率均达到100% 。3、旅游业确定了中国荷都和北方水乡、铁道游击队故乡“一都两乡”的微山湖生态旅游主题形象和旅游业发展目标,以展示水乡风情为主要特点,规划建设荷花、芦苇荡、微山岛、红旗闸、独山湾、南阳岛和县城等七大景区的发展布局。
城乡环境建设加快。微山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欢城、付村、鲁桥、留庄、韩庄等乡镇污水处理厂正在筹建中,城镇生活废水及工业废水得到有效处理。县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全面展开,锅炉烟气达标率在70%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县辖区内工业企业全部实现了“一控双达标”,大力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水污染防治工作和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逐步加强,各有关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降低运行成本,削减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工业废气得到有效防治,控制了煤烟型大气污染,加强了对水泥粉尘的综合治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全部进行了综合利用,利用率达到了100%,噪声污染也得到有效地防治。
二、问题
微山县在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污染治理等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全县生态环境状况仍然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水资源严重匮乏,湿地面积日趋萎缩,水生态平衡失调,农村水源污染还很严重、渔业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不完善,投入机制不健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
自然因素。灾害性天气对湖区影响严重,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对湖区农田、水产养殖及水生物造成毁灭性破坏。土地资源相对较少,人均耕地面积0.58亩,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加之污染严重,地表水总量短缺。
经济因素。经济总量偏小,整体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附加值不高,投资环境仍需完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恢复,粗放型经营造成严重污染,掠夺式开发使生态资源严重破坏,以致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生态功能退化。
社会因素 。区位相对劣势,对物流、能源和信息的流动产生不利影响,全民基础文化水平、人口素质整体水平还不够高。
科技因素 。科技人才不足,高科技人才更是匮乏。在工业生产方面,缺少掌握技术并善于研发的技术人员;农业方面,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制约了先进农技和科学种养的推广应用。
政治因素 。生态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仍需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和约束机制势在必行。特别是一些部门和单位,执法不严、监管不力,出现生态环境边建设边破坏,建设赶不上破坏的被动局面。
三、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加强领导,量化目标,落实生态建设工作任务。生态建设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纳入县乡两级政府的工作目标责任制中,确保生态建设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的落实。量化后的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级政府和部门,把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建立分层次的生态建设综合管理监督机构,对生态建设进行综合调控、系统管理和长期监督。县里成立了领导小组,对生态县建设进行统一组织、统一领导、统一协调。
加强法制,全民参与,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随着环保法制体系的逐步健全,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把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严格控制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全民参与。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舆论监督,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下一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