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09月12日讯:赵霰淼淼126公里长的微山湖,到处可见大运河的身影与行迹。早在元初开挖元代运河济州河,济宁以南借泗水作为运道,继而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又开挖了会通河,京杭运河自北京起通过微山湖直达杭州,运河在微山湖区的历史已有730余年。微山湖运河恰置中段,在1800公里的大运河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微山湖运河原来并没有这个提法,因为明清以来湖区开挖运河太频繁了,里程也长。明末清初南四湖才刚刚汇成一片,微山湖之统称还没有叫响,一切皆在初级阶段。那时黄河频频发怒,冲决堤坝,大片黄水注入,而大运河根据需要频频开挖、疏浚、改道、建闸。随着周边地区水源越来越匮乏,湖区运河愈显示出重要作用。那时运河是分段命名的,或不叫运河。如会通河(泗河一段)、牛头河、漕运新渠、李家口河、泇河、通惠新河等,后来根据区域、新旧与作用,便有湖西运河、湖东运河与新运河、老运河之称。
微山湖运河的叫法是在当今。随着微山湖水位的日趋稳定,区位优势明显,对于大运河的重要性和意义日渐深远。她连接了江南运河,江北直到济宁,使济宁这座运河之都仍然繁华如昨。微山湖区是江北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尤其山东煤炭数十年来直运江南诸城,为改革开放后的江南经济腾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据资料显示,如今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公里,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公里,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浙江三个省,而济宁至北京早已断线断航,风光不再,只有济宁至杭州依然畅通无阻,因此有人干脆将京杭运河称之为“济杭运河”。
微山湖运河的今昔可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却有着与众不同的“成长史”,那是无可比拟的独特,皆因这独特的湖和她周边的河道。运河从韩庄运河闸一进入微山湖的怀抱,便像一只乱闯乱撞的蟒蛇,南北东西都留下它生动迷人的身影。它经过长时间艰难曲折的跋涉,仿佛疲惫极了,走到了微山湖就像回到了可以安身的老家。
上天赋予了微山湖区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从地质构造体系来看,这里属华北地台徐淮褶皱带,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形成两组断裂层,并不断下沉,因此许多古河道、新河道流经这里,微山湖周边的入湖河道就有五十余条之多。
自明以降,大运河的开挖与贯通,又赋予了湖与岛新的历史使命,当年的“国道”被另一条“路”替代:水路,那是一道特别的风景线——湖上运河。上苍无处不体现出“大德曰生”的自然道德律,它在此处堵上了一扇门,又在彼处开出了一扇窗。微山湖运河的开通是大运河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在这道风景线上,从韩庄入口到济宁纵横交错的运河上,大大小小的运河闸就有78座之多,其作用功能不同,名字也不同。如节制闸、积水闸、减水闸等。这些运河闸恰似大运河缎带上镶嵌的珍珠,闪闪发光。如今,这些“珍珠”绝大部分都随着时光黯淡了,消失了,留下来的就像一个个枯死了的树桩,仍然指示着元明以来运河的兴衰荣枯,印证了古老运河的艰难跋涉与衰败的命运。
微山湖区最早的运河是元代运河,或称作济宁运河,位于今微山湖西畔,那是原被称为大泽、沛泽的低洼沼泽地,泗水纵贯其中。但它的源头可推溯到唐初,唐武德七年(624年),任徐州经略使的尉迟敬德,为运输粮饷,曾开挖过运河,将汶、泗二河之水引到济宁,然后南北分流,北顺济水故道北去,南顺泗水下流,经今微山境,南达徐淮。
元朝建都于大都,朝廷所需的大宗粮食、物资要依赖富庶的江南供给。当时海运、陆运皆有不畅、危险、运力不足等局限,不能满足要求,朝廷便采纳了运河漕运的建议。于元至元十九年开挖济州河,又于元至元二十六年开挖会通河,济宁以南则以古老的泗水为运河,《明一统志》这样说:“明万历以前,旧漕河自徐州历沛县而北即泗水也”。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首在留城建闸。又相继于大德、延佑年间自济宁向南建辛店、师庄、枣林、孟阳泊、金沟、沽头等闸。泗水是微山湖区最早的运河。
到了明代麻烦大了,《明史·河渠志》载:“明洪武元年,决曹州双河口,入鱼台,徐达北征,乃开塌场口,引黄入泗以济运……”原来的泗、运一体变成了泗水、运河、黄河岔流三者合一,致使整个明代造成了治运、治黄纠缠一起,带来极大麻烦和困难。由于黄河多决、多徙、多淤,明成祖以后,历朝皆忙于清淤、疏挖、迁移,至嘉靖年间运河已淤没于陆,被迫改道。明宣德四年(1429年),因徐州至济宁河水较浅,便在留城北十二里的谢沟至沛县城东建闸六座。明正德五年(1440年),在留城南建积水闸一座,引武家湖积水济运。
明嘉靖六年(1527年)黄河于徐州、沛县等地决口。黄水越过运河,闯入昭阳湖,遂使运河庙道口一带淤塞了三十余里。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黄河又决口于曹县、沛县,淤沽头闸上下一百余里,运道不能畅通,工部尚书朱衡又循着盛应期先前开挖新渠的旧迹,开挖北从南阳,南至留城新河141里,这就是“漕运新渠”,又叫新河。《明史·河渠志》:“隆庆元年五月,新河成,西去旧河三十里,旧河自留城以北……至南阳。新河自留城而北,经马家桥、西柳庄、满家桥、夏镇、珠梅、利建七闸,至南阳合旧河,凡百四十里有奇……而浚旧河自留城以下抵境山、茶城五十余里,由此与黄河会……”这为南四湖西线运河,留城成为元、明运河南北连接的枢纽。
此时正是南四湖急剧形成的时期。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留城一带湖水不能畅流,河道尚书潘季驯改开李家口河。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决单县苏庄,冲丰、沛、鱼台、单县,北流三年。继而决沛县四铺口,水灌沛城、昭阳湖,水入夏镇冲运河。第二年,总河侍郎李化龙大开泇河,自夏镇南李家口起,东南行,经西万、彭口闸、韩庄、台儿庄,至邳州直河口汇黄河,是为微山湖东线。
那么进入清代,运河“与明代无异”,继而一蹶不振了。《清史稿·河渠志》载:“嘉庆之季,河流屡决,运道被淤……迨咸丰朝,黄河北徙,中原多故,运道中梗。终清之世,海运遂以为常……”尤其咸丰元年,黄河在丰县决口,山东被淹,运河漫水,漕船都改由湖边行驶。次年漕运便改由海道运至天津。咸丰五年,黄河又在铜瓦厢决口,“穿运而东,堤堰冲溃”。到了光绪后,河运逐渐废弃,运河水利亦由各省分筹。宣统元年(1909年),为避彭口闸段薛河的沙淤,开挖了通惠新河,自夏镇水火庙(昭阳三孔桥)向南,穿南庄,折而东,至郗山入泇河,长38里,并建通惠上、下闸。宣统三年(1911年)津浦铁路建成通车,铁路运输取代了运河,大运河气数已尽了。多有民间水运航行于微山湖内,而其他渐成陈迹。
新中国成立后,水运又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家将京杭大运河列为重点发展的内河航运主干线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微山湖区至杭州运河迎来了新的发展生机,运河建设步伐加快,航运业再度辉煌。国家投巨资完成了微山湖中段运河续建工程,千吨级货船满载着北方的“乌金”,直抵长江,到达杭州,又把江南的稀货奇物运回山东。【济宁日报】
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