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6月28日讯:◆三季度全线通水
◆一期工程每年为山东调引长江水15亿立方米,13个市68个县市区受水
◆每年可消化中水2.06亿吨,削减COD近5万吨、氨氮3000多吨。
未来最大战略性水源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作为东线一期工程最主要的受水省份,该工程对于严重缺水的山东而言,其经济、生态方面的意义,自然不同一般。
资料显示,山东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22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6,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人均1000立方米水资源量的临界值,属严重缺水地区。山东是经济大省,用占全国1.09%的水资源,养活7.1%的人口,生产出8.4%的粮食,创造了10%强的GDP。但资源性缺水,已成为制约山东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首先调水到山东半岛和鲁北地区,并为向河北、天津应急供水创造条件。受水区共涉及山东省17个市中的13个市(不含泰安、日照、莱芜、临沂)的68个县(市区),每年可为山东省调引长江水15亿立方米。长江水出东平湖后一路东流山东半岛,一路自流向北,在地下70米的地方从黄河河床下穿过,与黄河立体交叉后进入鲁北地区。487公里的南北输水干线和704公里的东西输水干线(包括部分引黄济青和胶东调水干线),在齐鲁大地上编制出“T”字形大水网框架。省南水北调局副局长王祖利介绍,南水北调水源将成为未来山东最大的战略性水源。
配套工程建设压力大
南水北调目前建设的是主体工程,如果没有配套工程,调来的水资源将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山东省配套工程涉及13个市、68个县(市区),共14个单项、41个供水单元,概算总投资253.2亿元。从投资总量来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山东段干线工程批复总投资225.11亿元,而全省续建配套工程规划总投资253.2亿元,比干线工程投资还要多近30亿元,这在山东省水利工程建设史上也是最高的。
省南水北调局局长王安德告诉记者,由于近10年来山东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丰水期,很多领导干部对缺水缺少直观的感受,对主要由地方投资的南水北调配套工程积极性不高。而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后,配套工程将成为影响调水的关键环节。根据国家要求,我省年底将确保消化调水量的30%以上。截至目前全省已有18个供水单元开工建设,完成投资9.38亿元,勉强能够满足消化调水量要求;但剩余单元要求今年底开工建设,2015年底前全面建成,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水价成为一个焦点问题。如何使得水价最大化体现南水北调工程的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功能定位?由于长距离调水,就目前来看,南水北调水价将远高于当地水价,特别是经过多级提水,电价将占水价的相当比重。南水北调全线通水之后,国家将确定省界交水断面水价和一般水价的确定原则,而省里需要尽快确定省内运行水价,建立良性的水价运行机制。
调水沿线执行新的加严环境标准
在水质方面,省环保厅副厅长葛为砚介绍,随着国家水质监测标准的提高,由原来的主要考核高锰酸钾和氨氮两项指标,提高到现在20多项指标,我省南水北调沿线污染治理重点也逐渐由目前的点源污染过渡到面源污染,确保南水北调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是摆在面前的严峻问题。
从山东省南水北调、环保、水文等部门获悉,我省在去年底按照国家高锰酸钾和氨氮两项指标考核,沿线测点和监控断面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的基础上,今年1月—5月黄河以南段22个考核断面两项指标浓度分别比去年同期改善5.3%和16.5%,调水沿线水质持续向好。
据介绍,南水北调试通水以来,我省进行了取样监测,南四湖、两湖段、东平湖、穿黄工程、济平干渠、济南以东段暗涵出口、鲁北小运河段水质均为地表Ⅲ类水标准,输水干渠鲁北下游段、济南以东下游段略有超标。我省要求,今年6月底前,调水沿线城市建成区(含县域)要全面解决污水直排环境问题;7月1日起,逾期未完成的市县涉水建设项目实施从严审批;明年1月1日起实施区域限批,并落实通报、约谈、曝光等措施,督促限期解决。
从去年开始,山东省共对4个设区市18个县(市、区)政府领导进行了调度、督办,对2个政府“一把手”进行了约谈,对6个县(市区)涉水建设项目实施了从严审批和限批。今年以来,调水沿线执行了新的加严环境标准。截至目前,沿线已建设污水处理厂85个,总处理能力达到每天近400万吨。下一步,将以南四湖、东平湖为重点,依托人工湿地和生态修复等工程,调整种植结构,实现规模化退耕还湿,建设环湖沿河大生态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