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区概况湖区产品湖区文化湖区旅游湖区一瞥荷花展厅咨询建议
首页>>湖区来风
                 ·老教授贾庆超带我们走进伏羲文化群 [2013年1月18日]

  
  微山湖在线1月18日讯: “黑风口,龙马道,哩哩啦啦的爷娘庙”。这首古老而又充满自豪的歌谣,就是诞生在沿凫山山系逶迤数十公里、众多密集的古代伏羲女娲祭祀庙宇的邹城郭里和微山两城之间。若溯至泗河源头的泗水县大黄沟乡,便呈现以古华胥池为中心的伏羲氏母族———华胥文化遗址。这三处大型文化群落,已成为历史与现代的研究体验中华始祖------伏羲女娲文化的重中之重。

  为了揭开远古伏羲文化的奥妙,我们进行了先期的寻访摸排,究竟谁来发出权威性的声音?贾庆超的名字在几位老同志的推荐声中蹦了出来。他是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邹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多年致力于地方文化史和儒家文化的研究,在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邹鲁文化研究》三卷本(史前卷、三代卷、秦汉卷)之后,又承担山东省社科联重点科研课题《汶泗流域文明探源》。他多年来亲临现场,登山涉水,对泗水源头的华胥池、雷泽湖以及凫山文化群进行考察,从深度上开掘,从广度上扩展,一个位居祖国东方、黄河下游———以邹鲁地区为中心的汶泗流域文明的发祥状况,即将浮现出来。当我们拨通他的电话时,他正在天津南开国学研讨会上演讲,等他回到济宁后,我们迫不及待地采访了他。

   太昊伏羲氏族起源于汶泗流域
  贾庆超说,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这个常谈常新的永恒性话题,必然要从三皇五帝说起,三皇五帝之首为太昊伏羲。其实,这三皇五帝都不是确指个体的人,而是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制部落的代表,代表着文明演进的过程。先秦时代成书的《吕氏春秋》、《世本》已将太昊、伏羲合为一体,视为一人,统称太昊伏羲氏。《汉书·古今人表》伏羲称为“上上圣人”,以后通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百王之先。

   贾庆超根据儒家经典《左传》中:“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的记载找到了源头。他说,尔后的史书典籍均以此为据。这句话虽然简短,但指意明确,内涵深刻。大致包含四层意思:一是通过祭祀地望说明地理位置;二是“凤姓”族系,风即凤凰的“凤”,属于凤鸟图腾崇拜一族,三是主持太昊和济水神的祭祀;四是以这种古老的资格与特殊身份,建立和稳定中原各国。这四个小国的地理位置恰是今济宁市的范围。

   首先提到任国,就是今天的任城、济宁驻地了,所以《济宁直隶州治》称任城为“青帝之墟”,“青帝”即太昊,“墟”即故土、旧地;宿国,梁山东平一带,春秋时一度被宋国占领,宿人南迁,定居苏北,所以叫宿迁;须句,位于今梁山与宁阳交界一带,颛臾,今泗水东部,除对太昊的祭祀之外,还主持对蒙山神的祭祀。

   贾庆超告诉记者,《左传》多次提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把祭祀与军事作为国家最大的两件事情。军事的重要不用再说,祭祀的作用和意义,就是运用祖先神灵统一人心,凝聚意志,焕发爱国爱民的民族情结,保家卫国,而且祭祀的要求非常严格,只限本族。《左传》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即神灵不享受外族人的祭祀香火,黎民百姓也不祭祀别族的神灵。直到现在还有这种传统的影子,《左传》还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即夏商周以来规定的祭祀制度,不准超过本国的领地,体现一种理性的固本精神。所以,《吕氏春秋》高诱注:“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死,祀于东方。”起于东方,葬于东方,当然要被东方后裔长久祭祀了。

   当记者提到史料也说太昊伏羲“都于陈”,即河南淮阳,河南就说是从淮阳迁移到山东邹鲁之地的,贾庆超解释说,以邹鲁任城为中心的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大本营,从目前多种学科资料论证,应是确定无疑。人类发祥的“三部曲”是以山为根,以水为源,依山傍水,沿河而居,然后才去开发大平原。同时,也不可否认在发展流布的过程当中,有各种迂回、倒流的现象,不断分化、征战、兼并、融合、迁徙是正常的,必然的。各分支族系每到一地,有的仍然打着部落联盟的总旗号,继续旧有的名字,这叫族迁名随。有的以“氏”重新命名,或以新到的地域命名,但依然呈现东方少昊伏羲氏族“自东而西而南而北”演进的历史足迹,所有波及之处,应视为他的再生或再迁。河南淮阳地区属于黄泛冲积平原,文明不会起源很早,缺乏考古学的支持。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最早的当属平粮台遗址,出土了大汶口文化后期的器物,恰恰说明它属于大汶口文化的亚地方文化类型。

   泗水华胥池的远古呼唤
  太昊伏羲氏的母族为华胥氏,因在“雷泽”中踩上“大人”的脚印而生伏羲,所履之“大迹”当是雷神之迹,这就是我国远古神话的特征,当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溯源于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

   华胥山在今泗水县城东北大黄沟乡与新泰交界处,现在多称黄山或黄山寨,华族、华山,黄族、黄山交糅形成中华始祖地。华胥山之阳、小安山之阴的环抱之中,形成一个东西宽五华里、南北长八华里的椭圆形盆地,古称“华胥池”或“华渚”,居中的原始村落为华胥村(简称华村),是为汉代泰山郡华县县城故址。1959年这一盆地(华胥池)建成华村水库,原来的华村随之分为四个村落迁居岸上,拱卫着华渚祖籍之地。黄沟河由北向南穿越华村水库,或者说华村水库就是黄沟河中游的一颗明珠,镶嵌在山环村抱之中。华村水库的南岸为小安山,早年山上建有伏羲庙,现断壁残垣、瓦砾遍地,唯有两千多年前的汉柏,铮铮不屈,参天傲立,坚守着古老的山川。沿安山向东延伸,即为伏羲山,史载有女娲庙,现仅存遗址,在其废墟上仍立有元代延祐四年(1317)《重修伏羲庙碑》,主要镌刻捐赠者的名字。贾庆超说,泗水源头的两大支流------黄沟河(华祖河)与洙水,所分别形成的华胥池(华村水库)和雷泽湖(贺庄水库)流域,是东夷昊族集团最初的摇篮。

   郭里羲皇庙的恢宏逸响
  郭里人祖庙位于东凫山西麓,爷娘庙村东,村庄也是依庙而名。史书及当地又称伏羲庙、伏羲女娲庙、羲皇庙,民间习称爷娘庙。经过同类庙宇的对比考察,此庙是鲁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女娲的庙宇遗址。

  庙依山势,南北走向,合理利用山坡层面,呈上中下三路布局,以充分彰显每一处建筑风貌的立体视野。平面略成长方形,3米高的庙墙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150米,连同庙前午门广场,共计占地4万平方米。各种宫殿楼阁42座,诸路神灵塑像1300余尊,碑碣300余块,古老树木900余株,其中最为古老而著名的是庙前“凫岭双柏”和庙内“十八罗汉柏”。明末清初鼎盛时期庙内司祭道徒尼僧130余人。每年农历三月三、十月初一是祭祀人祖的盛大庙会,满山遍野难以计数。午朝门前是清波溪,三道汉白玉栏杆的金水桥跨溪而建,桥前六面数丈高的黄龙火旗飘扬空中。主体建筑是西路的人祖殿,门匾上悬“人伦之始”,殿前甬道九级台阶,8根盘龙石柱凸显龙文化威风。中路的玉皇殿全由20根石柱支撑,世称“九十九间无梁殿”,金色琉璃瓦覆顶,内绘澡井,壁画神仙,显示高超的审美建筑艺术。

   那时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只能靠肩挑人抬黄牛拉,这么众多高大的石碑、石柱从外地山上开采,拉运凫山,登上山坡,据说是在木滚道路上滑行的,筑立时是以“土拥脖”的方式完成的。当一个个土丘“金字塔”筑起而又拆除之后,石碑、石柱才亭亭玉立,显露峥嵘。艰难宏阔的场面,巨大人力物力的付出可想而知。

   据说全庙碑碣300余块,至今矗立原址的仅有4块,即明万历四十七年《三圣碑》、清顺治四年《杏祥碑》、清康熙丁未年《通宇碑》,特别是明万历《纲纪碑》,堪称中国皇统第一碑。纲纪碑高9米,宽1.46米,厚0.4米,因镌刻中国历代帝王即皇统大纲本纪,所以碑额名曰“纲纪”,“山西按察司副使”邹人潘榛篆额,进士第邹县知县、河北束鹿人李凤翔撰写碑文,立于明万历四十五(1617)年。全文约2950字。历数盘古、三皇五帝,尤推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正式从夏代帝王纪历开始,一直截至当世明朝万历,共计载刻正统十三朝234名帝王年号及其在位时间,另附春秋、战国、王莽新朝、五胡归魏及辽、金之主。通史跨度之长,皇帝年号之清晰,在位时间之确凿,接续时代之谨严,镌刻文字之简约,为当时通鉴志书所无,在中国碑刻群中绝世无双。

   陈庄伏羲女娲陵的隽永展现
  凤凰山为凫山山脉之延伸的小山。二者之间有六合泉、圣母泉、羲凤泉、小龙泉等群源汇流,古老的遗址与富丽的山水和谐交融,呈现浓厚的远古文化意蕴。

   它北依连绵起伏的群山,南临独山湖,湖光山色,环境优美。其特点是依山建陵,陵上建庙,陵庙合一。“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周易·系辞下》),即远古丧葬习俗非常简陋,只用柴草层层将尸体裹缠,埋在荒野之中,不堆坟头也不栽树木,也就是“古者墓而不坟”,祭祀的日期也没有规定,后世才逐渐规范起来。为了祭祀祖先,在墓上建庙,即下陵上庙,陵庙合一,应是最古老的形制建筑,在全国伏羲陵庙祭祀遗址中是唯一的。再后则是陵、庙分开,分设两个单元。一般前庙后陵(如淮阳伏羲庙),即祠堂庙宇在前,陵墓在后;或者庙是庙,陵是陵,单独建设,如三孔、三孟等。

   创建年代不详,宋代大修,金元明清屡次修缮,主体建筑依然保持宋代风格,大殿石刻铭文“大宋熙宁七年”大修,即北宋神宗时期公元1074年。明清多次大修,修旧如旧,至今依然保留许多构件和整体建筑风格,是目前山东省保存最早的北宋庙宇建筑,也是全国现存最早的伏羲庙建筑。    【李朕葳 生林冉】

 相关链接: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实施情况          [2012年9月19日]
  ·[视频]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明年实现全线通水        [2012年12月27日]
2001年中国.微山湖ZJM制作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