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起家乡的茶馆
作者:马长青
我的家乡是一个西依微山湖东靠绵延群山的历史古镇。古老的京航大运河穿镇而过,奔流不息的大运河及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石,仿佛在述说并记录着古镇夕日商贾云集、经济繁荣的景象。放假回家,有机会到家乡老街古巷去转转,再也难觅往昔茶馆的踪影,抚今追夕,又勾起自己对悠悠往事的美好回忆。
想起过去在我们这个地方每个大队(当时称村为大队)至少有一个茶馆,茶馆一般都建在临街人口较稠密的位置,远远就可以看见冒着黑烟的高高的烟囱,这也许是当时茶馆较明显的标志吧?。在我的印象中,茶馆都非常简陋:茶炉子、大水缸、八仙桌,靠背椅是茶馆的主要内设。茶炉子是用砖石和泥磊筑起来的长方形炉台,炉台上方有五、六个圆圆的炉灶,一字排开用来放水壶,炉灶底下炉膛相通,在长方形炉台左侧平行放置着一个大风箱,用来充风助燃,。茶炉子旁边会放置几个盛满水的大水缸,地上还摆放着许多挨号等待装开水的暖瓶。难怪有人诙谐地夸卖茶人:你可了不得,权力大的很呢,管着五湖(壶)四海(大水缸)一丰县(风箱)。
对于茶馆椐 资料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封氏闻见记》:“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无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也许,这便是茶馆的雏形。大书法家颜真卿也曾为茶馆写过一幅对联:“冷花邀座客,代饮饮清言。”因此可以肯定,在唐代我国就有了以卖茶为业的茶馆。到了宋代,汴京和临安的茶馆就较为普遍了,当时称之为“
茗坊“、”茶肆“。直到清代,茶馆在南北方已经普遍存在了,人们把茶馆作为谈心、议事、会友之地,直至18世纪末叶以后,民间曲艺进入了茶馆,这样茶馆又成了文化娱乐休息的场所。
当然,全国各地的茶馆还因所处的地域、经济 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带有各自浓厚的乡土气息。我所处的地方是个乡村,这里的茶馆多以卖开水为主,间或卖些大碗茶。一天到晚都能见到人们提着暖瓶去茶馆买水,由于开水一壶一壶烧的较慢,所以买水时每次得需要等上一会儿,因是乡里乡亲邻居百事,不争不抢,大家都自觉地遵循着先来后到、挨着排号的不成文规定。茶炉边摆放着许多暖瓶是常见的现象,等候买水的人会凑在一起说话聊天谈笑风生,卖茶人一般不会参与谈话,总是默不作声地到水、舀水、添碳、拉风箱。当时,烧水主要用烟煤,伴着风箱推拉的吧哒声,风助火势炉子里的火苗一股股地直往外窜,时间久了煤烟把屋子都熏黑了。卖茶人很辛苦,从早晨开开门,一天忙忙渌禄到很晚才能关门,印象中烧茶人总是黑手、黑脸好一位“我黑黑的大哥”。由于当时农村还未用上电,每到夜晚茶馆内还要挂上马灯,在橘黄色的色调中卖茶人前伏后仰有节奏拉风箱的动作给人的印象最深,如果买茶人着急催促店家,卖茶人推拉风箱的频率会加快。
买茶时由于收钱找钱较麻烦,茶馆想出了卖茶牌子的办法。有空时买上一些茶牌,冲水时交上一个茶牌既快捷又方便,茶牌子起初是用长方形的竹片做成的,竹片上用火钩烙上图案和文字,后来也有用硬纸板裁一个长方形小卡盖上老板的名章当茶牌,想必这种茶牌在今天也会成为很好的收藏品。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有象今天这样种类繁多的饮品,人们解渴主要靠茶水,茶馆便成了人们解渴歇息的好去处。茶馆内都备有桌椅板凳及茶壶茶碗,过往的行人或下田归来的人常在这里停歇,茶家倒茶的技艺颇高,倒水时普遍以沸水高冲如蛟龙喷水,茶满而不溢滴水不洒。饮茶人品着香茶,谈古论今,叙亲情说友情自得其乐,那种舒心与开心,溢于言表,让人如释心中之重负,给人以痛快淋漓,坦坦荡荡之感受。至今让人记忆忧心,的确让人难以忘怀家乡往昔的茶馆
(本文已刊登在《济宁日报》文学版06.2.24头条 作者任职单位:微山县教育局;作者联系电话:013355166218)
文中史料参阅:青海人民出版社 《百科博览》page112
相关链接:
·微山湖:董国宾文学专集
·那段岁月最难忘......杨建东
移动手机用户>>>幸福岛:
1259086870150
1.倾听他人情感历程,全盘掌握恋爱技巧,移动拨1259086870150进完美情人速成班,轻松抱得爱人归。
2.他紧拥着我,身躯阵阵颤抖……移动拨1259086870150听我讲述风月场所遇见的人们。
3.情感的宣泄,理智的告别。移动拨1259086870150,开放现代人真实的情感语音实录,灵魂在此碰撞。
4.成人学堂新婚体验,情爱宝典两性知识。移动拨1259086870150让你耳热心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