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波:从微山湖的纸厂工人到海洋原生动物专家[2004-10-22]
“人生重要的不是你位于哪里,而是你走向哪里”。这是宋微波喜欢的一句格言。这句话伴随他一步步走上了学术道路。1975年,高中毕业的宋微波到微山县造纸厂当了一名工人。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他的心又燃起了希望。一边按部就班地工作,一边见缝插针挤时间复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山东海洋学院“文革”后海水养殖专业的首届新生。
在国内,海洋原生动物研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领域。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是许多相关方向的支撑平台,尤其对于环境污染与保护、水体生产力研究、养殖病害学及真核生物遗传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重要的价值。
宋微波是一个很有志向的人。早在大学时代他就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志向:一定要献出毕生的精力,努力让中国成为海洋原生动物研究领域走得最快的国家。三年的研究生阶段,为了采集标本,宋微波身负40余斤重的仪器、行李,走遍了环渤海湾和山东半岛,一直到苏北的对虾养殖厂。硕士毕业后,怀着汲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宋微波考取了公派赴德国波恩大学读博士的机会。
“干出个名堂来,为国人争光”,是宋微波的心愿。做实验、听课、查资料、写论文,如此的忙碌,以致常常顾不上吃饭。勤奋、厚道的宋微波赢得了导师和同事们的由衷赞许,他的导师曾给中国驻德使馆写信,对他的敬业精神和所取得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就连德国波恩报纸《Gen eralerAnzeiger》也曾撰文报道了宋微波攻读博士的事迹与成果。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宋微波完成了博士论文并以此为内容出版了德文专集。
1989年初,宋微波博士毕业后,婉言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到母校海大工作。那时,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基本还是一项空白,相关的研究用设备、系统的文献资料都十分匮乏。就连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都异常艰苦。那时候,学校住房紧张,他就住在一个当作仓库的无窗阁楼里,一住就是一年。开始上课,没有实验室、没有经费、没有助手、没有设备,他自己动手从用作储藏室的阳台清理出一块五六平方米的空间做实验室,从老师、同事那里借来资金和设备开展实验。
百般困顿中,宋微波迎难而上,开始了以海洋生境为主的原生动物研究,领导开展了我国以海洋纤毛虫为代表的原生动物的细胞发生学、系统学与分类学以及生态学研究。
20年过去了,他与课题组一起,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为SCI收录90篇、EI收录9篇,出版了专著与专集四部;先后主持完成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973”课题在内的10项课题,在原生动物细胞发生学、形态分类学、系统学与分子生物学、生态学以及病害学等领域填补了众多国内空白,取得了大量有关细胞分化与反分化的新发现,并首次建立了17个科属的个体发生模式。成果还包括对海洋、极地等生境内纤毛虫原生动物现代水平的形态分类学研究、系统修订与重构建;填补了有关极地、病害类群等区系研究的空白;在多家国际主流刊物上报道了包括200余新种、27新属、6新科在内的大量原生动物新阶元;同时完成了对具重要演化意义种类的SSrDNA等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以及探讨和阐明了封闭的海水养殖环境中纤毛虫的环境生态学功能与地位。
如今他创建和领导的中国海洋大学原生动物学研究室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海洋原生动物研究中心,每年都吸引来自包括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外同行前来学习、进修。十年来,先后有8位博士、6位硕士研究生从这里走出并成为各自领域里的中坚。他所主持完成的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成果”与“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3项,“纤毛虫原生动物的分类学、发生与系统学以及生态学研究”成果被建议授予200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成果二等奖。由于所取得成就的影响,他受聘担任《真核微生物学报》等两家国际主流刊物的编委;为表彰他在原生动物学领域的突出贡献,他被授予了1992年度的Foissner基金奖。
宋微波言语不多,谈起当年事,很是淡然:“做学问的人要心态平和,对事业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如果你不爱这项工作,你不全身心地投入,根本不可能几十年在显微镜下观察一些原生动物。”(吕小霞 丁林 欧阳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