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在线网4月13日讯:帽蓆夹子,这个名字听起来怪怪的吧!若非此地人,大约听了谁也不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器物。其实这倒是很常用的一件日常用品——遮阳防晒的草帽。那么,它为什么不
叫草帽,而叫帽蓆夹子呢?答案是:它是用苇蔑子编成的。苇蔑子的原料是芦苇。
微山湖里盛产芦苇。春天,和煦的春阳下,紫红红的苇芽子从水面下齐刷刷地钻出来了,探头探脑地窥视着湖面上的一切。夏天,嫩笋般的苇芽子变成了芦苇荡,挨挨格格,一荡一荡的,风吹过来,堆绿叠翠,起伏了又起伏。到了秋天,满湖芦苇金黄, 穗穗雪白的芦絮摇呀摇。芦苇成熟了,该收割了!一只只载满了新苇的小船沿着水皮儿飘到了岸边,又荡进了港湾里。很快,湖湾里、湖堤上堆满了苇垛,一垛又一垛,一垛又一垛!又很快地,一辆一辆的车子顺着湖边小路把这些芦苇运走了,这些小村庄里就响 起了哗哗的破蔑声,吱呀吱呀用碌碡压蔑子的声音——开始编蓆子了!
昭阳湖东岸有一个叫高堌(谷)堆的小村庄,这个小村庄的人们不用芦苇编席子,而是编帽蓆夹子。编席子的人家也有,少。
在北方,特别是山东一带,夏天的太阳是很厉害的,山东鲁西南一带是说太阳毒。 毒!够厉害吧!要不,怎会“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呢?那么,人们下田农作,就任太阳毒吗?不会的,就戴帽蓆夹子吧。
帽蓆夹子的形状,大约象《红色娘子军》里女战士戴的那种热带斗笠差不多,园园的,中间隆起一个顶,以方便戴在头顶。 其实全国广大农村,可能戴草帽的人们更 多。草帽用麦秸编成辫子就可以编成,小麦 产地分布很广,原料足足。微山湖一带的人们之所以戴帽蓆夹子,是因为微山湖盛产芦苇。用坚实的芦苇编成的帽蓆夹子,是比草帽管用得多。芦苇是水生植物,雨淋了湿不坏。一顶可以戴好几年。而草帽,怕是经过一个夏季的雨淋就要朽坏的吧。
据说,高堌堆村从清代就开始编帽蓆夹了。全村家家、人人都会编。一般每人一天可编8顶,快手可编11顶。最多的时候全村一天可出产1000多顶。
编帽蓆夹子是个技术性很强的手工艺活儿。编时要破蔑子、轧蔑子,先在平地上把苇蔑子编连成形,再压在帽箍上按苇蔑子的长度编。编出的花纹为水波纹,分二纹、三纹。编时抬三压三。编成的帽蓆夹子呈六角形,周长约1.8米。然后再锁边。锁边是用破开的半圆形苇杆分别把两边夹牢,再用细麻线缝合。这样,一顶帽蓆夹子就完成了。
戴帽蓆夹子还要用帽箍,也叫帽撑子。帽箍也是用苇蔑子编成,寸许宽,为了凉爽,帽箍编得并不是十分密,而是呈十字花纹,象镂空的一样。它的大小是和帽蓆夹子隆起的内沿相一致的。戴时只要把帽箍缝上就行了。
在二三十年前,人们行走在田间小路上,会看到一片片的帽蓆夹子飘浮在庄稼里,轻轻晃动,那是农人们在荷锄劳作。在炎炎赤日下,他们能享受到的,就只有帽蓆夹子给他们遮下的那片沁沁凉荫吧!
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耕锄基本不需人力了,人们是不再饱受毒太阳之苦,帽蓆夹子的需求量也少了。即便偶而下地,那些年轻的女子们谁还再屑于这又土又硬的帽蓆夹子呢——帽蓆夹子,被那些色彩鲜艳的遮阳帽请出了田野!虽然帽蓆夹子还有个遮雨的功能,但到了雨天,大街小巷轻轻飘浮着红的蓝的黄的绿的雨伞,恐怕没 谁再青睐于帽蓆夹子了!
如今,在高堌堆村,我们只见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高广启老人还在用他那双不太灵巧的双手固执地编着帽蓆夹子,因为他从 十四岁就开始编了。编帽蓆夹子,对于他既是一份手艺,也是一份温馨的记忆。去年他竟编了二千多顶,卖钱添补了些许家用。可是,等他或他们老了呢?难道飘浮在老辈人头上的这顶帽蓆夹子,这道微山湖畔独特的风景线就永远消失了?可不可以,把编制帽蓆夹子的工艺改进得更精致一些,在帽蓆夹子上编织出“大灰狼”、“喜洋洋”这些现代原素的图案,再施以五彩之笔,给以灵动之形,哪怕让古老的帽蓆夹子只剩下一个“壳”!但微山湖畔儿女的心底,会永远有 一顶温馨的帽蓆夹子啊!【刘长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