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区概况湖区产品湖区文化湖区旅游湖区一瞥荷花展厅咨询建议
首页>>微山湖鱼类病害原调查报告
 微山湖鱼类病害原调查报告

     
        一、鱼体检查概况
  (一)镜检鱼类的种类与尾数,共检鱼类38种806尾,如表所示:
鱼名 镜检尾数 鱼名 镜检尾数 鱼名 镜检尾数
刀鲚
银鱼
鳗鲡


草鱼
南方马口鱼
赤眼鳟

油餐
长春鳊
红鳍鳇
蒙古红鳇
4
3
35
46
82
13
4
22
17
1
42
49
1
翘咀红鳇
逆鱼


旁皮
句亚科一种
黑鳍句
麦穗鱼
花骨
铜 鱼
棒花鱼
颔须句
沙鳅
13
7
9
2
20
1
1
28
12
1
9
1
1
泥鳅
大鳞泥鳅
黄颡鱼

鱿
黄鳝

黄幼
吻假虎鱼
园尾斗鱼
乌鳢
刺鳅
1
23
64
59
12
37
24
12
5
33
61
14

 (二)目检群体鱼
  共目检鱼群12次,3900余尾,主要鱼类有鲫、乌鳢、黄桑鱼等。
  二、鱼类主要病害及病原
  (一)病毒病
  鲫痘疮病:
  症状:病鱼躯干两侧的中部,出现透明的白腊状“增生物”,“增生物”沿鳞片的轮廓隆起,单个或连片牢固地着生鳞片上,质地柔韧。在个体和群体检查的3747尾鲫鱼中发出2尾病鱼,患病率为0.5‰以上。主要患病鱼是鲫、鲤,我国比较少见,只在个别地方池塘养殖的鲤鱼中曾有发生,鱼体大面积感染影响生长发育,引起大批死鱼的现象尚未发现。
  (二)细菌性病
  1、鲫竖鳞病:又称鳞立病或松鳞病。病原体是水型点状极毛杆菌(Pseudomonaspunctata f.ascitac),病鱼的皮下、鳞囊、眼球、腹腔大量积水,以致全身鳞片竖立,眼球突出,加力挤压,水样液由皮下射出。在1984年3月的一次补充调查中,韩庄点一次网箔起捕的150余尾鲫鱼中有二尾鱼患病,占本次起捕鲫鱼的1.3%。
2、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体为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病鱼有鲫、长春鳊、大鳞泥鳅,患病率分别为1.2%、2.4%、4.3%。表现主要症状是局部鳃溃烂变白,带有淤泥,重者鳃丝末端骨骼外露,呈破扇状。
  (三)寄生虫病:
  1、原生动物病原体:
  (1)锥体虫(Trypanosona Gruby, 1841),属血液寄生的鞭毛虫类,受感染的有鲤、鲫、棒花鱼、鲶、鳜、黄鳝和泥鳅7种鱼类,平均感染率为10.9%,感染强度很低。
这类血液内寄生的鞭毛类,在人体和家畜中有不少种类能引起寄主发生严重的疾病,但寄生在鱼体的种类,对鱼的致病力尚不清楚。
  (2)隐鞭虫(Cryptobis leidy, 1846)为寄生在鳃和体表的鳃隐鞭虫(C. branchialis Nie, 1955),和颤动隐鞭虫(C. agitata chen, 1956),感染的鱼类有鲤、鲫、草鱼、鳙、鲢、麦穗鱼、长春鳊、赤眼鳟、黄颡鱼、鲶、圆尾斗鱼、鳜、大鳞泥鳅、乌鳢14种,平均感染率为9.7%上下,感染强度很低。
此类病原体对池塘培育的草鱼、鲢、鳙等鱼苗、鱼种的危害很大,大量感染歙鳃组织遭破坏,鱼体瘦弱死亡,对成鱼的感染强度不高,危害不大。
  (3)艾美虫(Eimeria Schenider, 1875),在鲤和鲫肠壁组织中检到,感染率为1.6%上下,感染强度不大。
  (4)粘孢子虫(Myxosporidia Butschll,1881),此类病原体种类极为繁多,而且绝大部争种类是寄生在鱼类的许多组织器官中,所以,有人说它是鱼类所特有的一类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程度,视病原体的种类、寄生的部位和感染强度等,其致病力各有不同。已知可引起多种疾病,如侵袭性的竖鳞病、鳃病、肠道病、溃疡病、眩晕病、黄胆病、腹水病和肿瘤等等。
  这次调查中感染粘孢子虫的有鳗鲡、鲤、鲫、棒花鱼、花 、麦穗鱼、长春鳊、红鳍 、赤眼鳟、鳙、鲢、鰟鮍、大鳞泥鳅、刺鳅、黄颡鱼、鲶、黄鳝、鳜、吻虾虎鱼、圆尾斗鱼、乌鳢22种鱼类,平均感染率为35.6%。常见的粘孢子虫类有碘孢虫(Myxobolus Butschli, 1882)粘体虫(Myxosoma Thelohan,1892)、冠饱虫(Mitraspora Fujits,1912)、四极虫(Chloromyxum Mingazzini,1890)、两极虫(Myxidium Butschli,1882)、单极虫(Thelohanellus Kudo,1933)、尾孢虫(Henneguya Thelohon,1892)等。
    另外,在这次调查中还发现由尾孢虫造成的一个较大的侵袭性肿瘤一病例:病原体为中华尾孢虫(H. sinenis Chen et Hsieh,1960),寄生在乌鳢锁骨内侧,孢囊卵圆形,长17毫米,宽7毫米,囊壁乳黄色、光滑,布有许多血管。是这次调查中所见中华尾孢虫造成侵袭性肿瘤一个典型病例。
洪泽角孢虫(Cerantomyxa hongtsensis),洪泽角孢虫是陈启鎏1979年9月在江苏洪泽湖一尾黄颡鱼胆囊中发出的一新种。此次在微山湖黄颡鱼胆囊内检到的角孢虫与洪泽角孢虫同属一种,是在我国第二次检到。
  (5)肤孢虫(Democystidium),此类单孢子虫在淡水鱼中寄生的种类不多,在我国只有肤孢早这一属。这次在鲫鱼鳃上检到一种,感染率为1.2%,感染强度不大。
  (6)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在我国淡水鱼中已知道的微孢子虫,在格留氏虫(Glugea Thelohan,1891)和匹里氏虫(Plistophora Gurley,1893)二属。在该湖感染的鱼类的鲫、花骨、长春鳊、红稽白、旁皮、逆鱼、圆尾斗鱼、黄幼、乌鳢9种鱼。平均感染率为4.1%,感染强度低,无明显症状,据有关资料介绍,它们的营养体寄生在各种器官组织的细胞内,可引起发炎,机能失调,以致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生殖力衰退,甚至导致死亡。
  (7)纤毛虫类(ciliata)。寄生虫在思鳃和体表的常见种类有半眉虫(hemiophysWrzesniowski,1870)、斜管虫(Chilodonella Strana,1926)、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Fouguet,1876)、车轮虫(Trichodinididae)和舌杯虫(Glossatella Butschli,1889).受感染的鱼类有鲤、鲫、......
  (8)吸管虫类(Suctoria),此类寄生原生动物我国只有两属,毛管虫属(Trichophrya Chaparede et Lachmann,1858)和簇管虫属(Erichophrya Faure-Fremiet,1943)。常见的有毛管虫,这次调查仅在黄颡鱼鳃上检到中华毛管虫(T. Sinencis Chen,1955)一种,感染率为1.6%上下,对成鱼一般无显著地致病危害。
  2、蠕虫类病原体
 (1)单殖吸虫(Monogenei),这是种类繁多,分布甚广,专主寄生特性强的一大类寄生蠕虫,除少数种类寄生在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膀胱,个别种类见于旁皮的输尿管中之外,寄生在淡水鱼的种类绝大多数是寄生在鳃、鳍和体表。这次调查所检到的以指环虫(Dactylogyrus Diesing,1850)、似盘钩虫(Ancylodiscoides Yamaguti,1937)、头锚虫[Ancyrocephalus(S·L)Crelplin,1839]和三代虫(Gyrodetylus Nordmann,1832)最为多见,其次为双身虫(Diplozoon Nordmann, 1832),感染的鱼类有鳗鲡、鲤、棒花鱼、南方马口鱼、草鱼、花鮕、麦穗鱼、赤眼鳟、 、长春鳊、红鳍 、翘嘴红 ,逆鱼、鲢、刺鳅、黄颡鱼、鲶、黄黝、鳑鮍、鳜、吻虾虎鱼、圆尾斗鱼23种。平均感染率为74.5%,因感染的数量较少,对着生部位的鳃丝仅引起轻微的局部发炎。但是有些种类对池塘苗种培育危害严重,大量寄生使鳃丝发炎,浮肿,膨散,以致鳃盖不能完全闭合,发生变形,造成严重的侵袭性鳃病,引起鱼种死亡。
  (2)复殖吸虫(Trematoda)、此类寄生虫除盾腹吸虫(Aspidogastrea)这一亚纲为直接发育外,其它种类的发育史比较复杂,需要更换寄主。鱼类是某些种类的终寄主或是中间寄主,所以有成虫寄生和幼虫的寄生。对鱼类的危害程度,随寄生虫的种类、数量和寄生部位的不同,也各有不同。由成虫寄生造成严重危害的如国内已知的东方侧殖吸虫引起草鱼的“闭口病”;血居吸虫引起的血居吸虫病等。由囊蚴寄生引起的有大家熟知的复口吸虫瞎眼病,俗称“白内障”和黑点病等。
  这次调查中在鱼类肠道或其它器官检到的吸虫成虫常见的有血居吸虫(Sanguinicola Plehn,1905),等 吸虫(Isoparochis Southwell,1913)、叶形吸虫(Phyllodistomun Braun,1899)、航尾吸虫(Azygia Looss,1899)、异肉吸虫(Allocreadium Loos,1900)、合肠吸虫(Coitocaecum Nicoll,1915)、侧殖吸虫(Asympylodora Looss,1899)、鲫吸虫(Carassotrema Park,1938)、外 吸虫(Exorchis Kobayashi,1918)等。感染的鱼类共有鳗鲤、丽、鲫、麦穗鱼、花骨、草鱼、铜鱼、赤眼鳟、餐、长春鳊、红鳍白、翅嘴红白、蒙古红白、旁皮、鲢、泥鳅、大鳅泥鳅、刺鳅、黄颡鱼、鲶、棒花鱼、句亚科的一种、吻虾虎鱼、黄幼、鳜、圆尾斗鱼、乌鳢、黄鳝28种,平均感染率为44.2%。
在这次调查中发现对鱼造成显著病症,以至致死的有:
  (a)黄颡鱼鳔等 吸虫病:病原体为鳔等 吸虫[Isoparoch is hypselobagri(Billet,1898]寄生在黄颡鱼胃外壁或肝脏,病鱼体色变黑、瘦弱、腹胀积水、肝脏变黑、萎缩坏死。感染率为7.8%。
同时,还发现鲶网球 寄生鳔等 吸虫的感染率高达10.2%,比黄颡鱼高2.4%。寄生部位与黄颡鱼也有显著不同,鲶鱼中检到的鳔等 吸虫全都寄生在鳔内。
  (b)复口吸虫病与掉眼球:“白内障”病是复口吸虫的囊尾蚴所致疾病之一,但对苗种危害最大的是当大量尾蚴侵入鱼体后,在进入鱼管或中枢神经系统向眼内迁移的阶段。在这一期间往往造成脑充血,鱼出现不安、狂游,以至死亡。
另外,有人认为复口吸虫囊蚴可导致鱼类“掉眼球”病。我们这次调查的38种鱼中,有29种鱼类被感染,平均感染率为43.4%上下。其中一尾鲢鱼的眼睛中感染强度高达68个虫体,一尾红鳍白寄生有50个;一尾棒花鱼寄生有48个,水晶体已变浑浊,但未发现有掉眼球的迹象或病鱼。
  (c)血居吸虫(Sanguinicola plehn,1905),此类病原体的种类不多,但寄生的鱼类和分布较广,对苗种危害很大。这次调查在鲤、鲫、鲢、长春鳊、 、红鳍白、翅咀红白、黄颡鱼、鲶、鳜、乌鳢、鳗丽12种鱼类中检到,感染率为8.4%。
  (3)绦虫类(Cestoidea),此类病原体的个体发育中须经过变态和更换寄生,有些种类是以鱼为终寄主,成虫寄生在鱼类的肠道里。也有一些种类,鱼是它们的第二中间寄主,幼虫寄生在内脏器官组织或体腔、胆囊里。所以,某些绦虫成虫或幼虫都给鱼类带来一定的危害,其危害程度视寄生的种类、寄生的器官和感染数量的多少而异。目前,在国内危害较大的种类如九江头槽绦虫引起草鱼的“干口病”和双线绦虫的裂头蚴。
  该湖常见的绦虫和幼虫和鲤蠢绦虫、许氏绦虫、头槽绦虫、双线绦虫幼虫、犁头绦虫幼虫等。感染的鱼类有鳗丽、鲤、鲫、 、赤眼鳟、长春鳊、红鳍白、翘嘴红白、刺鳅、沙鳅、黄颡鱼、黄幼、旁皮、泥鳅、鳜、乌鳢、黄鳝17种,平均感染率为13.2%。
鲫鱼双线绦虫一病例:一尾全长19厘米的鲫鱼,体腔内寄生一条体长95.5厘米(固定标本后缩至78厘米),宽1.2厘米双线绦虫裂头蚴。虫体长是鱼体全长的五倍,病鱼有体色变黑,瘦弱,腹鼓胀,内脏器官、性腺受挤压萎缩变形,肠内缺食等症状。鲫鱼感染率为 1.2%。鲫鱼是微山湖最主要的经济鱼类,这对鲫鱼的产量和食用质量都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4)线虫类(Nematoda),此类病原体有些种类在鱼体内发育成成虫,通常寄生在肠道、鳍条、腹腔或其它器官组织内;有此种类个体发育史需要更换寄主,鱼类是它的中间寄主;幼虫要在食鱼的鸟类和哺乳体内才能发育成成虫。目前,国内已知危害较严重的线虫如毛细线虫、嗜子宫线虫、鳗居线虫、带巾线虫等。
  这次调查中在肠道、鳍、腹腔、眼窝和其它内脏器官组织检到的线虫,常见的如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Railliet et Henry,1912)、刺盖线虫(Spinitectus Fourment,1883)、秉志线虫(Pingis Hsu,1933)、驼形线虫(Camallanus Railliet et Henry,1915)、带巾线虫(Cucullanus Miiller,1977)、嗜子宫线虫(Philometra Costa,1845)、胃瘤线虫(Fustongylides Jagerskiod,1909)、球头鳗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幼旋尾幼虫(Agamospirury et Sisoff,1913)等,感染鱼类有鳗丽、鲤、鲫、麦穗鱼、 、银鱼、泥鳅、刺鳅、大鳞泥鳅、南方马口鱼、长春鳊、赤眼鳟、红鳍白、逆鱼、黄颡鱼、鲶、圆尾斗鱼、旁皮、鳜、箴鱼、黄幼、吻虾虎鱼、乌鳢、刀鲚25训。调查中检到有显著致病能力,表现出病症的有嗜子宫线虫和鳗居线虫。
  (a)嗜子宫线虫:检到嗜子宫线虫雌虫或雄虫寄生的鱼类有9种,平均感染率为 13.7%。根据4—5月间几次目检群体的统计,感染雌虫的鲫鱼,感染率为19%,乌鳢的感染率为30%;黄颡鱼的感染率为30.8%,个别水域黄颡鱼的最高感染率可达78%。
黄颡鱼嗜子宫线虫病例:自1980年以来,我省对东平湖、黄河(山东段)和微山湖三个天然水域进行的鱼病及病原区系调查中,都发现黄颡鱼眼眶内寄生有一种嗜子宫线虫(Philometra SP)感染率和发病率都相当高。12月份在眼窝内即可检到未成熟的雌虫,虫体细小,色白,至3月份先后发育成熟,虫体肉红色,子宫非常发达,几乎充满整个体腔,里面充满幼虫。发育成熟的虫体曲盘在眼眶或眼球的皮肤下,造成鱼的眼眶隆起,发炎、充血,以至溃烂,虫体伸出眼眶后破裂,放出幼虫入水。尚未发现造成死鱼情况。
  (b)鳗居线虫(Anguillicola globiceps)病例:寄生在鳗丽的鳔壁,造成鳔壁增厚、充血或出现数处膨大成“血窦”状的积血现象,感染率为5.7%,感染数量1——3条。
  (c)刺盖线虫(Spinitectus Fourment,1883)是一种分布较广,寄生鱼类较多的一种线虫。这次调查在黄鳝、刺鳅、麦穗鱼、鲶、黄颡鱼、乌鳢、红鳍白、黄幼、鳗丽、圆尾斗鱼、逆鱼11种鱼的肠道内检到,感染率为7.8%,感染数量一般3—5条。带有棘刺的前端穿入肠壁,造成局部粘膜组织的轻微损伤。
  (d)驼形线虫(Camallanus Railliet et Henry,1915)是一种分布很广,寄生的鱼类较多,肠内常见的寄生线虫,致病能力目前不详。这次调查在逆鱼、鳗丽、黄鳝、长春鳊、泥鳅、 、刺鳅、赤眼鳟、鳜、旁皮、大鳞泥鳅、麦穗鱼、鲶、箴、黄颡鱼、吻虾虎鱼、乌鳢、红鳍白、黄幼、圆尾斗鱼、南方马口鱼21种鱼类肠道中检到,平均感染强度21.9%。
  (5)棘头虫类(Acanthocephala)。调查中常见的有粗体虫、新棘虫、棘衣虫、长吻虫等种类。寄生的鱼类有鳗丽、鲤、鲫、麦穗鱼、 、棒花鱼、花骨、鳜、逆鱼、铜鱼、红鳍白、泥鳅、大鳞泥鳅、黄幼、乌鳢、黄鳝、黄颡鱼、鲶18种,感染率为20.8%,黄鳝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为最高,多者一尾鱼的肠内寄生有近百条虫子。其中有些种类对养殖鱼类危害较大,1976年6月中旬,湖北省江陵县港湖养殖场的一口鱼种池,曾因大量寄生在肝脏、肠管外壁和腹膜等处的一种新棘虫(Neosentis sp),引起体长3厘米左右的草鱼腹部膨大和充血,导致草鱼死亡。
  3、蛭类病原体
  蛭俗称蚂蝗,是造成鱼类皮肤或鳃损伤的环节动物。寄生在淡水鱼上的种类不多,这次调查中,寄生在鱼体或鳃上常见的有尺蠖鱼蛭(Piscicola sp.)和拟扁蛭(Hemiclepsis sp.)。寄生的鱼类有黄颡鱼、鲶、乌鳢和黄鳝,感染率为2.7%,一般寄生1—3个。据有关材料记载,有的种类大量寄生会引起鱼的贫血,破坏体表组织或引起继发性疾病。
  4、软体动物病原体
  软体动物中,如椎实螺、扁卷螺、田螺、铜锈环棱螺、纹治螺、白旋螺等,是许多寄生在鱼体内复殖吸虫的交替寄主,和从一寄主到另一寄主的传递媒介。给鱼类带来直接危害的不多,主要是营暂时性寄生生活的瓣鳃纲中少数种类的幼虫——钩介幼虫(glochidium)。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淡水鱼体上寄生的种类有珠蚌、无齿蚌、珍珠贝和冠蚌等属的幼虫。大量寄生鳃上、口的周围以及口腔,影响鱼的呼吸,造成口和口腔的表皮组织增生或发炎,使口的吻端周围变白,难以张合,不能摄食,以致导致大批幼虫死亡,特别对5—8分的草鱼乌仔危害颇大,群众俗称为“白嘴病”。
这次高歌 发现受感染的有鳗丽、 、鲤、鲫、麦穗鱼、棒花鱼、长春鳊、红鳍白、花骨、黄颡鱼、鲶、圆尾斗鱼、鳜、泥鳅、吻虾虎鱼、乌鳢16种鱼类,感染率为6.1%。
  5、甲壳类病原体
  (1)桡足类:这次调查中常见的种类属于鳋科的有鳋属(Ergasilus Nordmann,1832)、新鳋属(Neoergasilus Yin,1956)、三指鳋属(Paraergasilus Mark,1937)、假鳋属(Pseudegasilus Yamaguti,1939)和中华鳋属(Sinergasilus Yin,1949)中的某些种类;属于锚头鳋科(Lernaeidae)的有锚头鳋属(Lerneae Linne,1746)和狭腹鳋属(Lamprogena Nordmann,1832)中的某些种类。寄主鱼类有鳗丽、鲤、鲫、 、黄颡鱼、鲶、乌鳢、泥鳅、大鳞泥鳅、刺鳅、圆尾斗鱼22种,平均感染率为40%上下。
  (2)鳃尾类:此类甲壳类全部营寄生生活,寄生在淡水鱼体的种类有鲺属(Argulus Muller,1785)中的一些种类,寄生的鱼类有鳗丽、鲤、鲫、鲢、草鱼、黄颡鱼、鲶、长春鳊、赤眼鳟、红鳍白、圆尾斗鱼、鳜、乌鳢、刺鳅14种,平均感洒率为14.6%上下。
  (3)等足类:营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的都有,寄生在淡水鱼上的,常见有鱼怪(Ichthyoxenusgeei),它寄生在鲫鱼胸鳍基部附近陷入胸腔的一个洞内,一雌一雄同居一穴。在一尾全长6厘米的鲫鱼,寄生着一个体长1.2厘米,宽0.7厘米的雌虫和一个体长0.7厘米的雄虫,造成围心腔缩小,导致鱼体发育不良,生长缓慢。感染率为4.9%。
  (四)无机盐代谢障碍症
胆囊结石症一病例,1981年曾于黄河的一尾鲫鱼的胆囊中检到。这次又在一尾颌须句的胆囊内检到,胆结石大小为2.2×1.5×1.5毫米,呈多面体球形,表面有大小不一的颗粒状突起,并间有大小不同的小孔,颜色黑、棕褐和乳黄色交杂,质地坚脆,鱼体无目检症状。这次检到的胆石是游离在胆汁中,未造成显著的致病后果。但不难设想,如果胆石将总胆管梗塞或在胆管中形成,难免造成黄疸病、胆道闭塞性绿肝症的发生。
  (五)导致鱼类发病或死亡的其它因素及“嗄呀阵”。
  1、工厂有毒污水的毒害。
  据渔民反映,1980年冬季,曾因韩庄一磷肥厂排 出大量有毒污水进入湖内,引起韩庄闸附近水域的各种鱼类大批死亡,死鱼漂浮水面长达5公里,灾情一直延续到翌年春天。目前排污河道虽已改道或截流 ,情况有所好转,但还有一点应注意防范,在截流后有毒污水虽然不直接入湖,但大量毒物聚积河道,一旦遇到暴雨,集中冲刷入湖内,仍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2、泛湖:据渔民介绍,夏季在天气闷热、无风的夜晚,或是闷热之后一阵暴雨,在一些枯草稠密的浅水区,常常发生大批死鱼。这与池塘的“泛塘”,情况相似。因水草腐烂,湖底腐植质沉积太多,一遇暴雨上下水层温差太大,产生对流,腐植质上升,造成缺氧窒息或硫化氢等中毒致死。“泛湖”,在微山湖个别水域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是微山湖鱼类的一大自然灾害。
  “嗄呀阵”,这次调查中听到老渔民介绍了一种“奇异现象”,且常常出现在秋天的下午和日落之前的这段时间,大量黄颡鱼(俗称“嗄呀”)聚集在多水草的水域,浮到水面和接近水面的水草上,看去一片黄颡鱼,犹如“摆阵”,故称为“嗄呀阵”。据说,当大量出现时,一次可捕获数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黄颡鱼。据渔民的观察和分析,认为到秋天的傍晚,在水草多的地方,水面上的小昆虫,小草上的小虾特别多,此时黄颡鱼大批聚集上来扑食,这与缺氧造成鱼类浮头是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现象,应加以区别。掌握这一现象的出现规律,则是扑获黄颡鱼的有利时机。
  (六)遗传性疾病
黑素瘤:发生于黄鳝和大鳞泥鳅的肾、肝组织内,前者发生率为18.9%,后者发生率为4.3% 。瘤呈圆形颗粒状,包埋在肾、肝组织的表面或深层,多者一个肾脏的黑素瘤可达百余粒或更多。瘤的颜色多数呈深黑色,也有黑褐色和极少数淡肉红色的。直径一般在1—3毫米,多为1.5毫米上下,也有少数更小或更大的,对鱼类的危害尚不清楚。
  三、小结与建议
  (一)这次调查发现的病害可归纳为六个方面:1、病毒性病;2、细菌性病;3、寄生虫病;4、代谢障碍病;5、水质污染和恶化;6、遗传性黑素瘤病。其中有些病的种类或病原国内报导的尚少,如洪泽角孢虫,胆囊结石症和黑毒瘤等,对其危害和病理尚不清楚,有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二)对本湖主要经营鱼类或优质鱼类,如鲤、鲫、鳊和鳗丽等危害较大或对进一步发展增殖具有潜在威胁的鱼病和病原,有病毒性痘疮病、细菌性竖鳞病、细菌性烂鳃病和寄生虫引起的鳗居线虫病及鳔等 吸虫病等。
  (三)影响本湖主要鱼类生长发育和降低食用质量,而且患病率相当高的有黄颡鱼的嗜子宫线虫病(感染病为30.8%——78%);乌鳢的嗜子宫线虫病(感染率为30%);黄颡鱼、鲶鱼的鳔等 吸虫病(感染率为7.8%,10.2%);鲫鱼的双线绦虫病(感染率为1.2%)等。
  (四)工业废水污染和水浅草多的浅水区出现的“泛湖”,都给该湖鱼类的自然增殖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五)目前,对大型浅水淡水湖泊鱼类病害的防治,在技术和方法上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但有些措施认真地抓一下还是可以做到和有益的。1、认真加强科教宣传,教育渔民将不宜食用的病鱼或其肠道、内脏等物扔到岸上晒士或埋掉,消灭病原,防止传播。2、按照国家规定的工业污水排放标准认真加强治理。3、“泛湖”灾害待南水北调后水位提高,估计会自然得到消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
2001年中国.微山湖ZJM制作
Tel:86-0537-860086;E-mail:[email protected]
联系人: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