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湖区概况湖区产品湖区文化湖区旅游湖区一瞥荷花展厅咨询建议
首页>>湖区来风

  ·从运河文化的交融看济宁戏剧曲艺的兴衰与发展 [2013年6月23日]

  
   微山湖在线6月23日讯
: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贯穿南北的主要交通大动脉,运河的开凿与贯通,不仅增加了祖国南北方的物资交流,互通了有无,更重要的加强了民俗交流、文化交流,同时,国外洋货、习俗文化也相继传入中国。因此,作为运河码头城市的济宁文化,既有中原古老文化传承,又受到外来商人文化习俗和宗教的影响,出现了南北、中外文化交融的盛况。

   大运河的通航,给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济宁,带来了快速发展和繁荣。

   自元代始,会通河的凿竣,实现了杭州至大都(北京)运河的全线通航,济宁也由冷落寂寞的小镇一跃成了沿运热闹非凡的码头城市,商业日渐繁荣。据《山东通志?疆域志》记:“济(宁)当要害之冲,江南百货云集,贾贩多民,趋末(商)者众,然率奔走衣食于市者也。”更有“闸官聚水不得过,千艘街尾拖双纤。”明代中叶,济宁已成为一个“车马临四达之衢,商贾集五都之市”的繁荣商业城市。经明至清,济宁商业已臻鼎盛。州城内外,四通八达,沿运两岸,行栈林立,店铺门面,星罗棋布。各地商贾云集,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元以上,市场幅射达周围地区百余县,成为明清时期全国著名的33座商业城市之一。 

  商业的发展启动了济宁的手工业。百年老店“玉堂酱园”,其产品“京省弛名”、“味压江南”;老字号“兰芳斋”的糕点名闻遐迩;越河两岸的“济宁路青猾皮”年出口量达200万张,还有大闸口的红炉业,竹竿巷的竹器业,也已应运而生,活脱脱一个手工业城市。  商业的繁荣、手工业的发展,吸引了外地客商相继建立自己的会馆,如:山西、陕西、河南的“三省会馆”,湖南的“沅江会馆”,南京的“金陵会馆”以及“浙江会馆”、“安徽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等,各地商人不仅前来开设商号,创办手工作坊,同时也带来了本地的文化习俗,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相互传播与交流,为济宁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南北文化艺术的交融、渗透、碰撞,有力地推动了济宁地方戏剧、曲艺的兴盛与繁荣。

   清朝时期,京剧在济宁就开始兴盛起来,拥有众多京剧班底和业余票友,流传着“济宁内行多,皮黄戏难演”的说法。可见,济宁观众对京剧的欣赏水平之高。说起京剧,不能不提“大兴楼”茶馆。这家茶馆从清光绪年间,就由刘少海之曾祖父经营。后来,刘少海帮助父亲刘玉海经营“大兴楼”茶馆,他拉得一手好胡琴,京戏唱得也不错。因为父子均酷爱京剧,所以在民国初年“大兴楼”就成了京剧票友爱好者的票友之家。自济宁“进德会”成立了京剧研究社业余团体组织之后,京剧艺术在济宁又有了更大的普及与提高。知名演员像“四大须生”中的奚啸伯,有“四大名旦”之称的尚小云、荀慧生,还有“江南第一旦”黄桂秋等来济宁演出,先到“大兴楼”走访拜客,济宁票友热情欢迎,厚予招待。票友们也曾在“土山”的“逢春”、“四海春”戏院上演过《七星灯》、《白良关》、《锁玉龙》等剧目。演出场面十分火爆,轰动了当时的济宁文化艺术界。 

  山东梆子原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是鲁西南一带流传较广的古老剧种。京杭运河开凿以后,山西商人来此经商较早,明代,济宁已有规模宏大的山西会馆。这些山西商人,多经营典当、钱庄等行业,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班社流人济宁,在不少剧目中也反映出当时山西商人来济宁等地做买卖的情形,其中:《奇错》、《换妻》等就是例子。因此,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济宁等地后,受到当地方言及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演变为山东梆子这一派系了。老艺人段广才曾回忆说,财神阁“高调”老班——五福班,是明朝万历年间创办的,这样算起来,至今也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随着班社的发展也相继出现了不少优秀演员。如现在人们依然熟记的有100多年前的郑二麻子(生旦兼演)、90年前的岳东明(红脸)、付七儿(刀马)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特别是后期像段广才、窦朝荣等红脸,以他们优秀的表演和唱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有些老艺人虽然早已去世,但他们的艺名仍为广大群众所传颂,如“付七的刀、吴仗的腰、泼嘴老鸹唱得高”。“花蝴蝶子、满天云”、“金鼎、银凤、玉蜜蜂”。“金马驹子银铃铛,不足立愣一逛荡”等,都是群众对他们演出水平的赞歌。山东梆子的剧目比较丰富,经常上演的有:《头冀州》、《二冀州》、《打金枝》等,这些剧目的故事情节内容多数来源于民间生活或传说,加上艺术的夸张、渲染,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扬琴(即山东琴书)早在清乾隆年间,民间就有小曲联唱体,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人们习惯称为“打扬琴的”或“唱扬琴的”。它是一种曲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说唱艺术形式。

   济宁的“扬琴”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的影响较大,除了在地域上与他们相邻外,主要是这些省份的商人在济宁的较多,因此,在表演风格、技巧上都有相同之处。“扬琴”经常使用的曲调,据沈德符《野获编》载:“乾隆年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老幼良贱,不问男女,人人习之,亦人人喜之,以至刊刻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脾”。由此可见,“扬琴”是属于普通百姓的下里巴人。

   济宁八角鼓也叫鼓子曲。它是北京八角鼓与河南鼓子曲流入济宁后,与当地的三者相结合,而又采用本地方言土语,吸收地方民歌俚曲,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曲艺形式。晚清时期盛行,当时济宁演唱八角鼓的人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豪门富户的闲散人家,在茶余饭后邀请宾朋演唱视为一种高雅的消遣娱乐;另一部分是些盲残的贫苦艺人以此为乞食之业。这些人既不走村串户,也不搭棚撂明地演唱,专为豪门富户喜庆之日应邀登堂演出。有的巨富之家专门收养着一班子八角鼓艺人供其消遣。明末清初时,济宁的潘家大楼和曲阜的衍圣公府就有八角鼓艺人长期居住。八角鼓的曲调,一部分是明、清两代的词曲牌子,一部分是吸收溶化的民歌俚曲,分为越调、平调、岭调三大调系。它蕴藏着大量的明清俗曲,南北曲艺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是研究运河诗歌文化的宝库。

   济宁的音乐舞蹈,别具一格,有的还蜚声海外了。

   (一)唢呐。原名“苏尔奈”,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元时传入我国,明代随运河流入济宁。流入济宁后,经过吸收、改良,便形成了济宁唢呐。济宁唢呐又分为两个派系:西部、北部以嘉祥为代表的是木杆唢呐,发音洪亮饱满、高亢激越;流行于南四湖东岸的是铜杆唢呐,发音委婉细腻,深沉含蓄。唢呐在旧社会也入官乐,明代王磬所作《喇叭》的曲子有词唱道: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旧时唢呐艺人地位十分低下,属下九流之一。唢呐音乐常用于民间婚丧庆典,并且渗透于鲁西南戏曲之中。

   (二)仙鹤舞。它的原始形态属“道具舞”类型。是流传在济宁的一种古老民间舞。它的道具是用竹子扎成的仙鹤,人在鹤中驾驶表演,名曰:“白鹤仙子”。表演时为丹顶鹤一人领舞,八只幼鹤随舞,舞姿飘逸、潇洒,队形变化多端,情趣昂然。由于仙鹤寓有“吉祥长寿”之意。因此,此舞颇受人们的欢迎。60年代初期,前卫歌舞团将其整理后,赴国外演出,受到国外艺术家的好评。

   综上,大运河的贯通,不仅给济宁带来经济的发展,更是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相对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济宁与运河兴衰与共,休戚相关。研究开发运河文化与繁荣当今文化艺术事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要不断用大家的智慧去挖掘运河文化的丰富宝库,弃其糟粕,扬其精华,为中华民族文化添光增彩。【人文自然  任广琴】

相关链接
  ·苏鲁边界桥普济桥:三碑单三孔,一桥压两省            [2013年5月7日]
  ·济宁未来5至10年建设成山东内河航运中心城市           [2013年5月9日]
  ·济宁按照国家大运河申遗部署要求 积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013年5月20日]
  ·济宁:迈向内河航运大市 内河航运扩能升级            [2013年5月21日]
  ·全国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将在济宁枣庄菏泽三市举办         [2013年5月24日]
  ·济宁推出“运河之都”特产集锦大礼包               [2013年5月25日]
  ·城市宜人宜居 济宁喜获国家园林城市奖牌             [2013年5月26日]
  ·济宁30年后大部分的矿井资源将枯竭 枣庄2015年底前再关闭13处煤矿 [2013年5月30日]
  ·实施“十大绿化会战工程” 打造生态宜居美丽济宁         [2013年6月21日]

2001年中国.微山湖在线制作 Tel:15666756979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