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在线网8月30日讯:认识王乃胜先生纯属偶然。一日去他所在的赵庙乡公干,在恒信公司的办公大楼走廊里,见到墙上挂着一幅幅字,有正楷,有草书,有行书,还有其他字体,看印章属名,是王乃胜的作品。那一阵子,我在福友君的影响下,正迷恋书法。所到之处,见有书法作品就要上前观摩。那么一墙的作品让我喜之不禁。一打听,王乃胜先生就在公司工会里工作,是公司里的管理人员。斯时,王乃胜因有事先回家去了,见我们喜欢他的字,公司里又派人把他从家里叫了来。王先生个头不高,干净利落,见面给人亲近感。打开门进入他的办公室,满眼的是他习字的宣纸。一张普通的三抽桌就是他练习的舞台,笔墨放在窗台上,很是简陋。我们聊了一阵子书法理论,有同去的为华君让他书写与友人互赠的诗,王先生也不推辞,坦然地坐在桌前,挥笔而写。而此时天已黑了下来,屋里一开灯,蚊子就飞起来,我们几个直跺脚。而进入创作状态的王先生,是那么的专注,全不顾虫叮蚊咬。我被他的痴迷精神所感动。一幅写完,他背起了手风琴,弹唱起来,优美的旋律感染了所有的人,也给乡村的夜色增添了魅力。让人感到乡村生活的充实。
了解得知,王乃胜先生做过小学教师。出生于1952年2月的他,九岁开始习书,一开始习宋末元初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寿堂春记》,继而习《汲黯传》;而后在欧,颜各家上下了一番工夫。正当他苦学无门,深为无人指导交流而苦恼时,1978年他从报纸上看到无锡开办书法艺术学校函授班的消息,便毫不犹豫的报了名。书法函授学习,犹如夜航的灯塔,为苦苦追求的王乃胜,在书法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1990年,王乃胜开始临习魏碑名帖,在《宣示表》、《乐毅论》、《黄庭经》、《玉版十三行》等下了很多工夫。对钟鼎、石鼓、汉碑也有了涉猎。最后达到了五体皆能的境界。在练习的过程中,王乃胜不是单纯的复制古帖,克隆古人,而是在尽量吸取、遵循古法的基础上,琢磨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王乃胜开始学书的时候,正是中国农村最艰苦的时候,昏暗的煤油灯,虫叮蚊咬,缺少的纸张、笔墨和书籍;但这些没有难到王乃胜。他说:“书法已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枝软毫、一方石砚,一张宣纸伴随着王乃胜的生活,表达着他的情感和艺术的追求。有播种就有收获。笔耕汗种的王乃胜先生,于2011年5月,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出版了《名家点评王乃胜书法》一书。书法家出书的不少,而主动找名家点评出书的不多,由此看出王乃胜学书的谦虚谨慎。书法之境界,即心灵之境界。这让我想起了孔子说过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句话。在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言恭达先生的一席话:“乃胜先生对书法有较深的理解。特别小楷骨力强,有魏晋风度,朴实古拙,相对于其它书体比较成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协理事黄惇先生;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志高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张旭光先生;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邹德中先生;南京老年书法院长姜敦文先生;北京印社副社长、《中国书画》副主编、《中国篆刻》执行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熊伯齐先生;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叶培贵先生等都对王乃胜的各种书法作品进行点评,有赞扬,更多的是指出不足,提出要求,意见发至内心,十分中肯。这些专家意见,书中都能找到,为王乃胜今后的创作指明了方向。南来北往的求教,面对面的交流,让王乃胜受益匪浅,在书法的创作上,有了更上一层楼的感觉。
《名家点评王乃胜书法》一书的作品,不是王乃胜得意书法作品的集结,而是王乃胜先生实录湖西迂人结集出版的《沧桑随笔》中的文字,把湖西迂人的诗词作为书法创作的素材。湖西迂人说:“这部有名家点评的书法作品集,把我的诗词的内在精神和书法的外在气质完美结合在一起,以更加鲜艳的色彩开放在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实在是难得的创造。”于是王乃胜在反复理解迂人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了书法创作。什么时候有感觉了,有了创作的冲动了,什么时候就挥笔写下一幅;感觉到很轻松,很享受。其书法作品是真实思想和感情在自己笔下的自然流露。进入了辽然如胸的状态。
明珠不掩于尘土,高士终闻达于天下。 王乃胜,字子虚,号微湖庸人。作品被日本、韩国及国内的艺术馆收藏。其作品和传记被收入《世界华人艺术界名人录》、《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世界知名作家艺术家词典》等书。撒下的汗水,终于有了喜悦的收获。正是由于王乃胜们的执着追求,充实着乡村的精神世界,传播着文明的星火,才使得我们的农村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是乡村文化的基石。而目前,王乃胜在开办书法培训班,为乡村培育书法人才,把他的感悟和思想留给孩子们。
看了王乃胜的书法作品,我突然有了“乃胜一筹,笔法精湛”的奇妙感觉。精湛的笔法,完全是靠汗水的浇灌,于是就有了乃胜一筹的技艺。字融汗水里啊!这不正是王乃胜先生的笔墨精神么?!【胡勤贵】 |